成功案例|CASE

当前位置: 金年会_金字招牌(中国)官方平台 » 成功案例

做了15年创业投资后我确信的七件事

发布:小编 浏览:

  前几天一位认识20多年做创业投资的朋友过来交流。我们既是校友,又是同行,所以很快就进入投资心得的分享。他知道我投了些回报不错的项目,而且这几年一直聚焦于早期科技制造领域的项目孵化,所以就主要问了我两个问题:

  1、对于这些早期项目,在决策之前,你是否有一种方法论能系统性地对项目做一个完整的分析?

  2、这些项目,如果都是在一些非常细分的领域,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考虑到现在科创板上市门槛这么高,如果规模不够大,如果没有合适的兼并收购市场,如何退出?(所谓的在投资之前就要考虑退出)

  我这位朋友的两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好的答案。

  出资人都希望基金管理人在投资之前已经做了一个非常专业和系统的分析,把市场容量、竞争情况、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等等都分析尽调得清清楚楚,然后给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建议。遗憾的是,这种方式可能对中后期VC/PE投资还适用,但对于我们所投资的阶段,比较困难。

  因为有太多的前沿性的内容和发展趋势我们不足够了解,也不能完全理解(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一个领域已经开始有研究报告系统覆盖,那么这个方向可能就已经过热了)。关于细分市场的容量和一个企业能否上市,有很多的未知数。大多数制造企业起步的时候都没法像互联网公司或者消费品公司那样,能够以人口数量作为市场容量预测的基础。但这不影响其中的龙头企业,随着一个新兴领域的发展,成为一家收入数亿的准上市公司。关于科创板的隐形门槛今后会如何变化,其实也很难预测。一句话,早期创业投资决策中有太多的不知道,我必须谦卑地承认这一点。

  我不知道的既然有这么多,那么我知道的是什么呢?创业投资是否就是大数定理,一个自然生长,拼概率的事情?这么多投资案例的复盘和思考,让我比较确信地知道:

  1.中国下一阶段发展需要更多的有真正内核的新型高科技企业,而鼓励高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更大发展也是重要和长期的国家发展战略。

  过去这么多年,优秀勤奋的投资人和商学院做了无数成功项目的案例分析。这些分析可以借鉴但无法完全复制。当年“Copy to China”的商业模式很火,但真正能走出来的,也是经历过浴血重生。成功的必要条件往往比较容易明确,但充分条件往往需要运气、时机和等待。

  所谓“投资就是投人”,反映的就是这个观点。人的能力可以不断演进,但基本的价值观不太会发生变化。什么样的团队可以合作,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自己认可的,联合创始人和创始人之间什么样的组合是互补而稳固的?不同的投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创业团队如果没选好,后面再调整会非常痛苦。

  4.技术需要有特点,但不必过于神化单一技术,技术的延展性决定项目的天花板。

  没有技术特点的项目很难起步,但一项技术是单一技术,还是可能成为平台型技术决定了这个公司发展的延展性和未来空间。我们对于技术需要非常重视,但是也不用神话。科学家创业成功的少之又少,因为愿意弯下腰真正谦虚地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且把想法变成可复制产品的态度和能力太稀缺。科技创业最好有一个非常懂技术的联合创始人和一个有技术基础的创始人。创始人的作用就是不断尝试和延展公司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产品从假设到原型到客户验证到定型的过程(从0到1)是创业的第一个大门槛,有很多坑。如何组建小而精的团队,在有限资金耗尽之前找到付费客户,是创始人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的创始人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愿意花时间陪伴的早期投资人能够帮助创业者少踩很多坑

  过低的估值,让创始人过早失去对项目的归属感;过高的估值,增加了创始人过关打怪的强度,一旦发展低于预期,下一轮融资估值就很难谈。融一笔能支持18个月的现金,争取在下一轮融资前能实现现金流平衡,在现在的融资环境下,变得尤其重要。

  如果能预见创业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挑战、折磨和痛苦,估计99.99%的人会放弃创业和创业投资。新的技术总会不断涌出,颠覆性的技术更是会造成行业的更替。ChatGPT横空出世,让所有人都感受到AI的冲击。电动汽车技术和体验的大幅提升,让奔驰宝马都感受到生存危机。正因为它们变得太快,我们需要对不确定的未来有敬畏心。专注和坚守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规律,同时开放地接受创业的不确定性。过去几年,创业者的心气受了不少打击,但真正的创业者,从来不会坐以待毙,甘于虚度光阴。历史就是由这些不甘于现状,挑战未知的人创造的!


本文由:金年会装饰装潢装修家装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