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作战:从“形联”到“神联”

发布:小编 浏览:

  乍一看,它很普通。如果说有些什么地方能让我们感觉到它的不平常之处,那便是进入营区大门后,迎面的那块巨石。巨石的正面镌刻着金色的大字:提高警惕 保卫祖国。当你离开营区时,巨石背面七个金色的大字又像是给你一个警醒:从这里走向战场。

  在这个营区一进一出,你不仅能感受到浓浓的战味,还能体会到军事文化的情怀和追求。

  几年前,记者第一次来到这个训练基地时,曾感到很“诧异”。在多数人印象中,广袤的演兵场和蓝军部队,仿佛是联合训练基地的“标配”。可这个训练基地除了有一个导调大楼之外,既没有大训练场,也没有成建制的蓝军部队,真看不出是一个联合训练基地的样子。

  在基地司令员的办公室里,司令员沈一兵推开办公室的窗户,向记者解释了这个外来人常有的疑惑。

  凭窗眺望,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他自信地指着大海对记者说:“你没有看到我们的演兵场,因为它在万里无垠的大海上;你没有看到我们的‘专职蓝军’,因为我们每次联合训练的对手和内容都不一样,所以不会有一支一成不变的蓝军。不仅海军的战机和战舰,而且全军其他军种的部队,都会根据实战化练兵的需要编组为‘蓝军’。我们的演兵场没有固定的边界,也没有‘专职蓝军’的编制,但我相信,参训的‘红军’只要在这里淬过一次火,就会完成一次刻骨铭心的重塑。”

  沈一兵“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体现着联合作战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几年,多场海军的或全军的联合军演和红蓝实兵对抗,都在这里上演。在联合训练基地的导调下,陆、海、空、火箭军等军种的实兵实装在这里聚集,进行了完全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演练。指挥员们在导调大厅见证并切身感受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实战氛围。

  在一场场联演联训中,他们品味着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文化“未联合”所带来的苦恼。该训练基地导调训练科科长吴惠喜对当初的“尴尬”记忆犹新。刚开始组织联合训练的时候,各军种的参谋们交流起来,是各说各的“方言”:空军说到距离常用“公里”,海军则用“海里”;海军喜欢用“方位”,陆军则用“前后左右”……这看似是军事用语的不统一不规范,实际上是对联合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联合文化是基于联合作战所具备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要把参加联合作战训练的“各路神仙”,培植成联合文化的典范,需要任务牵引、制度保障,更需要各级领导举起联合文化建设的大旗,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积极为联合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正是基于“以上率下,自觉破除墨守成规的观念,跳出单一军种思维”的领导理念,联合文化建设开始在该训练基地稳步推开。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训练基地领导班子开始朝联合作战的方向优化:班子成员不再是清一色的水面舰艇出身,而是多了航空、防空以及岛礁一线部队和上级机关出身的成员。

  前些年,军事科学院的一位研究军事理论的研究员,来训练基地代职副司令员。这位具有“第三方视野”的副司令员,为基地的联合文化建设带来了纵向思维的深度,拓展了横向知识的宽度。

  2017年,该训练基地名字前面加入“联合”二字,就此成为全军专职组织联合训练的基地之一。与此同时,南部战区下发了联合文化培育的指导意见。至此,该训练基地联合文化的培育有了顶层设计和规划,也走上了联合文化建设的快车道。

  这个被官兵称为“联合徽标”的LOGO,以红、蓝色为主色调,颜色鲜明,造型简洁。

  训练基地宣传科科长吴永华,经常要细致地跟来访者讲解徽标的寓意:徽标上连成一圈的五面旗帜,分别是军旗、海军军旗、陆军军旗、空军军旗和火箭军军旗,代表的是“联合”,彰显的是“联合作战的核心职能使命”。

  文化,需要通过有仪式感和画面感的方式来表达。联合文化建设,离不开环境的熏陶,离不开沃土的滋养。

  徜徉在联合训练基地的营区,我们处处能感受到联合文化的氛围。在导调大厅的回形走廊里,墙面上挂有6幅战斗英雄的肖像、6幅硕大的战例油画、36块组织联合训练历程的展板……

  在这个充满战味的走廊里,最吸引人驻足仰视的,是那幅“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油画。细腻的画笔,勾勒出1955年1月我军在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的场景。此战是我军首次遂行的陆海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行动,并取得了全面胜利。今天,在联合训练基地品味这幅油画,我们感觉意味深长。

  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的,还有营区里那面独特的“联合文化墙”。这面文化墙,是官兵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的。他们将联合作战模式、理念和历史战例进行梳理整合,并设计成壁画,喷绘在了800米长的围墙上。官兵从文化墙的这头走到那头,欣赏着军味十足的画面,不自觉地就接受了一次联合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此外,每当官兵退役、演训开训、重大节日等时机,训练基地都要在联合广场举行颇具仪式感的集会。广大官兵在庄严的仪式中,牢记联合作战的使命和担当,提升联合文化修养。

  曾多次参加训练基地组织的实兵对抗演练的某驱逐舰支队的舰长们,非常赞赏这些具有联合文化含量的仪式活动。这个支队曾举行过“深蓝之剑”授剑仪式,为每一名全训合格的舰长授予一柄用花纹钢打造的“深蓝之剑”。如今,带着“深蓝之剑”使命的舰长们,在联合文化仪式活动中找到了“共鸣”和“呼应”,也为联合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进一步丰富和厚重。

  近些年,这座被官兵称为“没有围墙的联合作战学院”的训练基地,有一个外在的变化,便是越来越不像海军的营区。在这里进进出出的,有穿海军迷彩服的军人,还有着空军、陆军、火箭军等其他军种迷彩服的军人。在导调大厅,唱主角的也不仅仅是海军的指挥员,还有陆军、空军和火箭军等其他军种的指挥员。某位来训练基地慰问的地方政府领导曾很有感触地说:“你们这个单位,如果不看牌子,很难确定这是哪个军种的营区。”

  联合文化“上了墙”,有了“画面感”,但如何让联合作战观念进一步“上心”“入脑”,成为广大官兵的修养和自觉?这是摆在训练基地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在联合文化“上墙”和“上心”之间,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上会”。所谓的“上会”,就是通过演讲会、座谈会、研讨会、策划会、复盘总结会等集体交流活动,让不同军种的文化和思维,在交流中进行碰撞,在切磋中得到升华,最终形成能够支撑打赢制胜的联合文化,并固化在广大官兵的血脉中。

  训练基地政委曾长期在海军航空兵部队任职,对航空兵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他认为“飞行文化”有3个关键词:忠诚、无畏、精飞。他经常利用集会时机,向官兵阐述这3个关键词的深刻内涵,以期为联合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拓展联合文化中的血性品质。

  “近几年来,基地官兵走出去的机会多了,将人才请进来也成了常态。”他向记者介绍说,基地多次请来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为官兵授课,积极承办全军训练基地和模拟蓝军建设年会,目的就是要让各军种各具特色的先进文化要素在这里擦出“火花”。

  前些年,陆军某联合训练基地闻名全军。他们“蓝军旅”的“狼文化”让前去参观的训练基地官兵难以忘怀——在“蓝军旅”营区,耸立着写有“封狼居胥”的巨石;在营区的400米跑道边,立着蓝军的战表,“胜我才能打仗,赢我才能过关”;每一名战士的臂章上,都印着一个“战狼”图案……如今,我们在这个训练基地,就能看到从陆军某基地“蓝军旅”移植过来的文化元素。

  为了把大家从不同军种“淘来”的文化元素更好地融进联合文化建设中,基地建起了军事研究机制。每个季度安排专门的几天作为“军事研究日”,大家将自己准备的课题和思路进行集中展示,全体官兵共同研讨。

  在“军事研究日”的交流会上,官兵的研究课题包含联合作战、军种特点、外军剖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新型音视频直播技术研究”“人工智能在军事训练领域的应用”等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主讲人讲完后,都要接受台下官兵质询,然后大家一起交流、碰撞,进行 “头脑风暴”。

  在官兵看来,训练基地最“硬核”的“上会”,是每年组织的联演联训策划实施和复盘总结会。会上,大家既要对“联合行动联什么怎么联”“我为联合文化培育献计策”等常规话题进行讨论,也要对“联合反潜”“防空抗导”等专业的联合作战课题进行切磋。

  有一年,不同军兵种的官兵在联演联训后,就演习中的“防空抗导”问题展开复盘总结。有的讲起武器装备配置,有的阐述具体拦截方法,大家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来自空军某部的参谋左一敏打了一发“冷炮”:“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怎么‘拦’,而在于怎么才能‘不拦’。”

  左一敏语出惊人,在大家的愕然中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总在研究怎么更好地去拦“敌人”的导弹,但我们开展联合训练,兵力成分丰富、火力运用多变,为什么不能从源头上前移“防抗节点”?换句话说,我们为何不研究怎么把导弹的“来源”打掉?

  不走寻常路的发言,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训练基地不少官兵至今仍对这位空军参谋印象深刻。

  这次讨论,让大家更加明晰了一个道理,在联合文化的词典里,要有“求同”的思维,还要有“求异”的理念。这次复盘总结会,也成了联合文化“上心”的例证。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学习党史军史的过程中,训练基地官兵对联合文化建设又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100多年前的那次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了思想基础,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新文化运动有两个关键词,即“科学”与“民主”。

  联合文化建设不能泛泛而论,必须要有“抓手”。结合多年联演联训实践,训练基地司令员沈一兵认为联合文化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共享”,一个是“融合”。

  培育联合文化,是新时代打造强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联合作战体系、提升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事关联合作战能力建设,事关“能打仗打胜仗”。沈一兵介绍说,近些年,他们每年都要组织海军甚至全军的联演联训,解决各军兵种的“形联”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要实现“神联”则非常不容易。联合作战必须以文化为先导,需要联合文化助力。联合指挥体制效能需要“共享”来激活,合编合心合力需要“融合”来促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对于联合文化中的“共享”“融合”理念,很多来训练基地参加过联演联训的指战员都有同感。烟台舰舰长王展,曾多次来训练基地参加联演联训。他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反潜作战光靠水面舰艇的单枪匹马远远不行。而在开展联合训练之后,大家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共享来自空中、水下等各个作战平台提供的数据。令他感到兴奋的是,每一次联演联训,他们不仅能共享到“队友”的信息和战法战术,还能共享到“对手”的信息和战法战术。这些共享,大大提高了体系作战能力和水平。

  某防空旅训练科科长邱遒,在参加联演联训后鲜明感觉到“朋友多了,路子就宽了”。他说,联合不等于融合,以前联演联训因为“形”联了、“神”联不起来,就容易出现“打乱仗”的情况。在邱遒看来,融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分关把口,才能联合起来把一件事情做好。

  对于“融合”的理解,某战区参谋梁志忠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在联演联训中碰到问题时,大家吵几句,慢慢就互相熟悉了,关系就变得融洽起来,最后就变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空军某部参谋左一敏说得更直白:“融合就是要让大家不仅手牵着手、脚步跟着脚步,还要脑袋连着脑袋,逐步养成埋在骨子里的默契。”

  在构建联合文化的实践中,该训练基地领导们都有一个共识,联合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训练基地的联合文化建设刚刚完成“启蒙”,才进入起步阶段。虽说训练基地是一个“熔炉”,但不能承包联合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单靠几次淬炼也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联合文化。只有在联合训练基地“催化剂”作用下,把联合训练基地看作联合文化培植的“驿站”,再在长期的实战化练兵中千锤百炼,不断强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最终才能形成联合文化的自觉。

  在联合训练基地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如沐一场联合文化的春风。春天的训练基地,繁花似锦。鲜花先于硕果。各种花儿已悄悄爬上了枝头,硕果累累的金秋离我们不再遥远。


本文由:金年会装饰装潢装修家装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