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PRODUCT
当前位置: 金年会_金字招牌(中国)官方平台 » 产品中心 » 墙面装饰历史长河大浪淘沙,为这座城市留下了5000多年文明史、1600多年建县史、1200多年建城史——这是专属东莞的历史坐标。
博物馆是读懂一座城市的最优解。而作为城市“记录本”的综合性博物馆,更是一张城市身份证、一间城市会客厅。
1905年,张骞创办了我国首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24年后,东莞市博物馆前身——东莞博物图书馆竣工,千年莞邑的历史文明自此有了第一个“家”。彼时,全国公共博物馆数量还不到20座。
近百年间,代代博物馆人薪火相传。从东莞博物图书馆,到东莞县博物馆,再到如今的东莞市博物馆,这座东莞市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东莞人文记忆的殿堂和市民的精神家园。
近年,东莞人期盼已久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下称“新馆”)正快马加鞭筹建——设计方案选定、地质勘查孔打下、效果视频曝光……这座斥资8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由何镜堂院士领衔设计的新馆,本周内将在东莞市中心广场动工。
“完全抢不到票!”“这还是我认识的东莞市博物馆吗?”近两年,东莞市博物馆彻底“火”了。
自2022年起,东莞市博物馆每一场大型特展都成为文博界热门话题。“华彩宫瓷——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宫瓷器展”“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文物精粹特展”“神秘古蜀国·理解三星堆特展”“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纷纷登上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期间,东莞市博物馆从未跌出过全国热搜百强博物馆,且排名屡创新高。
把特展打造成“金字招牌”后,东莞市博物馆的名气从大湾区传到全国。展览一票难求、展厅观众爆满,到莞博看展成了新的日常。起初,东莞人还不适应它的走红;现在,人少才是稀罕事。
场馆火爆本是一件好事,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文化服务的“供不应求”。对于顶流国宝IP和市民空前的观展热情来说,这座1994年建成的馆舍显然有点力不从心。目前,该馆展厅面积为1200平方米,最大承载量仅为1200人次/日,无法满足全国级热展的观众需求。
迈上“双万”起点后,东莞市博物馆一直以特展IP引领本地潮流生活方式,东莞市民对于优质文化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最大的呼声便是“建一个新馆”。
早在数年前,东莞便开始谋划新馆建设。东莞清楚地知道,现有馆舍建成开放已有30年,馆舍面积不足、功能空间不合理、硬件设施陈旧滞后等短板日益明显,越发落后于周边城市同级博物馆,制约着功能发挥及自身发展。
同时,尽管东莞博物馆总数达到53座,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有10座,但仍缺乏一座高水平、引领型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来牵引“博物馆之城”建设。
2023年,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对东莞文化事业、文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建设新馆有利于东莞加强岭南历史文化展示,彰显和守好莞邑文化根脉。
乘着文博热的“东风”,东莞决心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馆,以回应“双万”城市市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文化服务供给提出的更多元、更高质量的要求和期待。
据悉,新馆建成后,展厅建筑面积为12727平方米,展厅净面积约8900平方米。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相关公式计算,新馆年观众量合理限值为80万—100万人次,高峰限值为120万人次。
展厅是博物馆的核心空间,文物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大部分学界、业界专家达成共识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实物实证仍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展览形式。
展览面积骤然变大,一方面给了市民更大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市民担心起新馆有何可展。
东莞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杨晓东介绍,截至2023年8月,东莞市博物馆藏品总数达33573件,珍贵文物达1566件。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184件,三级文物1348件。
万福庵遗址、虎门村头遗址等多处先秦时期考古遗址出土文物,莞籍名人名家相关文物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文物,是该馆的特色藏品。村头遗址出土的牙璋、南汉大宝五年石经幢、元至正六年资福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铜钟、寮步钟松雪家族墓出土的明弘治“大明年造”款白釉贴花折枝花卉纹兽钮盖梅瓶,明嘉靖东莞学宫铜爵杯,都是颇受市民喜欢的“镇馆之宝”。
博物馆藏品主要来源有考古发掘、田野采集、社会征集、收购、接受捐赠等。其中,捐赠是东莞市博物馆的最大特色。
东莞市博物馆是岭南地区民间出资建设的第一家博物馆。1928年,东莞明伦堂委员长徐景唐倡议筹办东莞博物图书馆,在众多莞人努力下诞生;1959年,东莞县委拨款对旧馆进行大修,另建一间文物仓库,更名为东莞县博物馆,许多村民的捐赠为当时复馆提供了有力支撑。
20世纪90年代前后,社会有识之士及友好人士掀起了文物捐赠又一个高潮。其中,1988年蒋光鼐后人及同事捐赠其遗物24件/套。1988年至2022年,东莞市博物馆共收到124位爱心人士或团体捐赠藏品2532件/套,占当时馆藏总数的13.55%。大家的捐赠撑起了藏品规格,为博物馆开展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文化传播等奠定了基础。
同样具有城市特色的,还有来自普通市民的捐赠,其中不乏一些外来务工人员。2007年,来自广西的务工人员把开挖土机挖出的65件恐龙蛋化石,分三次捐给了博物馆;2009年,来自湖南怀化的务工人员捐赠了2件战国铜箭镞。杨晓东说:“我在莞博的这些年,每年都不停地有人捐赠,这是我非常震撼的。”
仅2023年上半年,东莞市博物馆便收到2913件社会捐赠藏品,几乎超过了此前数十年的捐赠总数。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表示:“把藏品捐赠给博物馆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是博物馆做好新馆建设的动力。东莞市博物馆将把新馆打造成全民共建、共有、共享的公共文化平台。”
2022年11月,新馆对外公布选址东莞市中心广场,概念设计方案随之曝光,公示设计单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建筑创作研究院(下称“何镜堂院士团队”)。
何镜堂院士团队为新馆量身打造的“山水之城立体园林”设计方案,吊足了市民胃口。
效果图上,新馆宛若一座充满山水意象的岭南庭院,以大气灵动的姿态环湖而生,错落堆叠的建筑盒子形成立体聚落和宜人的滨水灵动空间。同时,新馆室内外的公共空间与空中的绿化景观交织在一起,揽湖叠翠,画境至远,打造出东莞全气候文化新地标。
建筑主体各个部分间的连接关系也颇具“莞味”。建筑体块间的缝隙巧妙形成回廊,连接起建筑各部分,这样的灵感来自岭南园林庭院深深、回廊相绕的建筑结构。
首层,新馆门厅纵横对开,与各个空间相连相通,形成从城市到观赏空间的过渡,如同岭南园林里的“厅堂”;二层,各展厅沿横轴线两侧排列、两两相对,空间格局犹如岭南村落里的重重里坊、阡陌街巷;三层,大小各异的北部水庭、内部庭院、入口中庭南北排列,与主街形成自由的动线网络,取自于岭南园林里“庭”的分布;此外,各类景观从外部渗透进各层,灵感来源于岭南园林的“园”。
可园里连接亭台楼阁的楼梯,形成了新馆中楼梯与连廊的穿插关系;可园、塘尾古村落等明清古建筑的砖块纹饰,成为新馆内部装饰纹饰;岭南民屋屋脊、窗户、回廊的图案被解构重组,设计成新馆窗户、地砖、墙面的装饰。
新馆以石材、金属和玻璃等现代材料,通过有意味的构造方式和空间设计来表达城市历史,并成为当下象征,既有历史气息,更有时代风貌。大小不一的庭院空间以探方为基,探索东莞之美。地域探方中,以民族记忆为主题的雕塑掩映于雨打芭蕉情景中;文化探方中,石排塘尾村和可园的平面图被设计成地砖的肌理,代表东莞村落记忆的红砂岩、青砖、片瓦、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麻石被装进一个个镂空立体方盒中,待游人发掘;时代探方中,互动式发光地砖与触控情景魔方注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基因,以变换光影点亮活力东莞。
何镜堂院士团队曾提及:“新馆设计旨在通过建筑体量的有机组合以及岭南特色灰空间的利用,凸显适应岭南气候的廊、巷、庭、园等空间系统,形成通透立体的新式岭南庭园,创造出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拓展建筑功能和人群体验。”
“希望新馆有更大的展陈空间”“希望有更多的互动空间能够发挥功能”“期待有一个更大、更全的展览展现古代东莞”“期待新馆是一个既有历史底蕴,也能有时代特色和科技创新元素的博物馆”……谈及对新馆的希望时,大部分市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作为东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公共文化项目、“文化强市”十大文体设施之一、公共文化服务“411工程”之一,新馆自然承载着东莞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最新期待。
新馆如何回应这份期待?官方回答是,将打造顺畅合理、层次丰富、体验多样化的空间和功能体系。
新馆项目总用地面积534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930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1层。主要功能区包括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社会与综合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业务科研区、设备用房和地下停车场等。
方案显示,陈列展览区位于首层至三层,其中首层为临时展厅(一)、儿童展厅,二层为基本陈列厅、器物展厅、书画展厅及临时展厅(二),三层为数字展厅;社教和综合服务区包含研学多功能厅、文创服务区、研学活动室、报告厅、观众接待区、观众餐厅、观众休息区等,分布于首层、二层、四层,集中分布于首层;藏品库区位于三层和地下一层,含库前区、核心库区、纸质及综合文物修复室、藏品档案室、出土文物整理室、文物摄影数据采集室;业务科研区位于三层,包括信息技术区、文献资料室、总档案室等。
东莞市博物馆副馆长曲庆玲透露,围绕“立足东莞、辐射岭南、面向世界”的使命定位,新馆展陈体系拟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数字展览、儿童展览组成,主题涵盖考古、历史、人文、艺术、儿童教育,将从不同维度、全面立体呈现莞邑文脉、岭南文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按初步规划,新馆开馆时拟同时推出1个基本陈列、2个专题展览、2个临时展览、1个数字展览、1个儿童展览。”
李历松表示,未来,东莞博物馆面临着如何把博物馆资源转化、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的问题,博物馆是每个市民的会客厅、是生活美学的引导者,有强大的社交属性,“希望博物馆作为一个休闲空间,市民在看完展览后可以喝一杯咖啡、听一场讲座、参与读书分享,甚至约会、谈事情,而不是一个单纯陈列文物的场所。新馆未来将持续向这个方向探索。”
除了向内拓展公共服务宽度外,新馆也在积极向外打造博物馆独有的文化生活带。
新馆外由南向北将建设文创平台、湖景花道、观湖坐阶、互动水景。文创平台将错落有致的跳台盒子嵌于绿坡上,形成多角度观景的活动空间;观湖坐阶沿湖面延伸,嵌入挑台、坐阶、绿带;盛花时节,湖景花道两侧粉花夹道;互动喷泉融入水幕等设施,为博物馆外注入活力。
新馆建成后,市民还可沿北侧步梯拾级而上,开启一场博物馆立体游园的探索之旅。新馆拟打造一条开放且能串联各层文化服务和庭园的特色空中公众流线,联通首层流线、花园流线、游廊流线和登台流线,让文化之旅便捷易达。
9月5日,东莞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等有关事项。
据悉,会议原则同意新馆项目投资匡算8亿元为工程费用,并同意将智慧博物馆管理系统与可移动专业设施设备费用纳入投资匡算内。
经测算,新馆建设投资76735.19万元,8亿元扣除建设投资以外的部分为智慧博物馆管理系统费用与可移动专业设施设备费用。
新馆将参考南京雨花台纪念馆、苏州博物馆西馆等建设案例,结合实际需求建设智慧博物馆,主要涉及相关硬件、管理系统建设的投资费用。可移动专业设施设备的投资费用构成上,大致包含藏品库区的文物储藏柜、文物运输设备、文物修复设备、文物数据采集设备等,业务科研区图书存储柜、档案存储柜等,及社会教育与综合服务区观众服务设备等。
新馆建成后,旧馆相关功能、工作人员及馆藏文物等全部迁往新馆,旧馆建筑将改造成东莞名人馆。接下来,东莞将对现旧馆建筑进行改造提升,梳理东莞历代先贤并集中展示,打造成为莞邑名人展示中心、先贤精神弘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