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基地|
当前位置: 金年会_金字招牌(中国)官方平台 » 关于金年会 » 生产基地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本文基于中国科协近年来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年度评估和持续跟踪研究,将示范基地归纳为11个细分类型,并总结归纳各自的特征,力图更加有效地为相关区域、高校院所和企业对标参照提供借鉴,通过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平台将同类型基地所形成的典型经验更加有针对性地在地方复制推广,助力地方的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双创”是以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为重任的创新实践,它在传统熊彼特(Schumpeter)创新理论基础上全面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双创”的主体在“众”,核心在“创”,关键是要“汇众智、聚众力”,即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智力资源优势,持续激发创新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2016年开始建设的两批120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不断探索实践,深入推进改革创新,集聚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发展新动能,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效。
双创与双创示范基地毕竟是新生事物,从现有国内文献来看,2015年开始学术界才较为系统地关注与研究双创问题。由于双创示范基地于2016年开始建设,因此2017年才有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较为权威与系统的研究。在双创理论层面,贾康、辜胜阻等学者从双创的作用,历史变革和当前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宏观层面研究。王昌林等对双创相关的理论及其地位、作用、关系、操作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初探研究;定量层面的研究则集中在传统绩效指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政策对比分析等方向,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并不突出。关于双创示范基地的研究则更少,个别学者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等方向探讨特色示范基地建设框架,对示范基地这类特殊经济区进行了梳理和现状分析,针对示范基地类型、特征等具体研究目前尚未见学者发表有关论述。本文基于中国科协近年来对这些示范基地的年度评估和持续跟踪研究,总结归纳出示范基地的细分类型及各自特征,有助于同类之间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相关区域、高校院所和企业对标参照提供借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2016〕35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指出要“依托双创资源集聚的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不同载体,支持多种形式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要求,120家示范基地包括62家区域、30家高校院所和28家企业,并且文件中也明确了各自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此后国家连续两年出台推进“双创”深入发展和打造双创升级版的相关支持政策,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和《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推动全国层面上的“双创”工作向高质量发展。120家示范基地作为先锋队,始终站在引领“双创”水平的桥头堡上。
示范基地建设五年来,创新创业主要统计指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一是带动就业能力大幅提升,根据120家双创示范基地上报的信息统计,2019年,区域类示范基地带动就业超过90万人,企业和院所示范基地带薪兼职创业人员超过2000人。示范基地新设立市场主体平均数量年均增长7.6%,孵化平台载体平均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增幅达32.3%,很好地拉动了就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就业人群的增长。二是产学研融通创新持续深入,区域示范基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820亿元,高校、院所示范基地成果转化交易额约90亿元。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数目年增长15.4%,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项目数量大幅增长69.4%。三是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夯实,区域示范基地平均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600人,省级以上研究中心平均数量超过5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410家,同比增长24.1%。四是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推广复制了一批典型经验,双创培训、讲座覆盖人数超过240万,年增长22.6%;各高校双创教育和活动经费平均投入达2000万,年增长20.2%。此外全国18个自贸区中有15个片区位于区域示范基地内,在各基地不断的探索迭代中,逐渐形成了适合自身创新创业发展的模式和成熟经验。
每家示范基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发展路径各不相同,都有它独具一格的特色。根据《实施意见》要求,示范基地被分为区域、高校院所和企业三类,但根据中国科协长期的调查研究和评估实践,示范基地至少应从11个细分类别加以研究(见表1),其中区域示范基地可以分为城区、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县域四类;高校院所示范基地可以分为理工类高校、综合类高校、特色院校、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工信部系统研究所五类;企业示范基地可以分为国企和民企两类。每个细分类别相对共性突出,研究示范基地发展模式,应在这些共性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
根据定义,城区是所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但考虑到建制沿革及基地发展特点,在2000年前后由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的示范基地(如宁波鄞州、北京顺义等)仍按照县域来归类。
包括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和地方政府建设的新区。但根据区划的调整变更及示范基地特征,将沈阳浑南区(前身为浑南新区),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前身是许昌新区)二者归为新区类;同时,由于杭州钱塘新区于2019年4月刚调整区划更名,因此仍将其按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归类。
包括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其中,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学府产业园区原为太原高新区。
包括2000年前后“撤县设区”的原县域和现在的县域,其中,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虽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但申报示范基地按汇川区(原汇川县)申报,特色是返乡创业,归为县城更合适。
根据教育部的学科范围中理工类高校划分,其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部属专科院校,因此考虑横向比较合理性将其和河北农业大学归为特色院校。
(8)中科院系统科研院所:中科院下属的9家科研院所示范基地,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
(9)工信部下属科研院所:目前包括中国信通院和工业信息安全研究中心,具有较强的平台特色。
(10)国企:包括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控股的国有企业,其中中国钢研和有研科技两家属于原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很多方面还具有较强的研究所属性。
城区示范基地地处一个城市较早开发的核心地带,是主要人口聚集地,具备良好的教育、医疗、餐饮、休闲等软硬件配套设施,并且高校院所等研发资源相对集中,但土地、房价等资源相对稀缺昂贵,因此适合高端人才安居创业,发展楼宇经济,改造老城区老建筑做精品展示,组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前沿论坛等。
新区示范基地都是国家级新区或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很多新区中都囊括了当地的部分城区、高新区和经开区等各类园区,在区域示范基地的四个类别中,新区面积最大,区内包含的园区类型最全,非常便于在全区内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布局。但很多新区内各片土地相互不连通,行政成本高,各片之间协同配合有待提升,需要围绕国家对新区的定位并结合自身区位特色选择12项重点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培育和融通发展。
高新区和经开区示范基地最初设置是作为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开发和生产基地,经开区主要为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功能定位日趋接近。29家高新区和经开区示范基地发展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围绕既有产业基础发展。这类示范基地在纺织、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产业都有一定积累,围绕这些方向齐头并进式发展。这样做优点是充分继承了原有的产业基础,产业门类全,有一定互补性,缺点是铺的面比较大,在政府服务、转型升级、资源配置等方面压力较大。二是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分高新区和经开区紧随产业革命的步伐,新技术、新产业一经出现就抓紧部署,通过积极引进院士专家资源和以资源换项目等形式加速战略新兴产业落地在本区。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紧跟当前最新科技发展,行业方向切入正确能够实现较短时间的盈利和业绩提升,不足在于相应的高端人才和蓝领产业工人的“两头紧缺”。三是一专多能式发展。有的高新区和经开区内拥有一到两个重点产业方向和企业,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开展研发和创业孵化,这样政府服务更加精细化,容易建立起行业优势地位,缺点是受外部政策环境和行业周期影响较大。
县域示范基地还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域示范基地,这类基地在2000年后多数由县变为城市行政区。基地内第一产业比重已经很低,土地资源相对富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居多,目前均在大力引进各类研发机构和战略新兴产业。另一类是传统县域,这类基地农民工数量众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基本围绕农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基地主要任务是脱贫攻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其中前一类基地和新区一样具备土地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又没有新区内片区容易各自为政的隐患,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良好的循环发展路径;后一类基地由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还在探索创新创业在这些地区如何更优质发展的道路,这样的经验一旦探索形成,其复制推广意义将十分重大。
高校示范基地根据教育部的分类标准分为综合类高校和理工类高校,河北农业大学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独归为特色院校。高校类示范基地的共同特点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多数学生先就业实践再创业”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示范基地双创工作的共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有机融合,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已经非常普遍,全国性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热情高涨,“校企行”等相关活动参与度很高。
理工类院校的特点是以工科为主,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组织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老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跃度很高,与一线生产结合紧密;普遍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设立实验室、工研院、创新中心等机构实现科技成果在当地的产业化;知名校友资源丰富,与学生形成传帮带式的互动,逐步建立起学校长期的创新创业文化。
综合类高校兼具理工和文史等综合学科,除上述工科前沿技术方向外,部分综合类高校在文创领域走在前列,但总体上看仍是以理工科开展创新创业为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体量不如理工科院校;工程实训基地在双创基础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同领域跨学科的学生在实训平台上相互交流,组成专业跨度较大的双创团队,使得在组织管理、双创相关培训、创意创造等方面特色鲜明。
特色类高校专业特色十分显著,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市场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期内实践比重很大,以掌握实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自主创业人数相对较少,面向市场需求先就业、再开展岗位创新居多;专业设置灵活度更高,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快速培育紧缺型人才。
以中科院为主的科研院所基地在其所属学科领域基本都处于国内顶尖水平,以所内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形式成立公司,核心科研骨干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科技服务和商务部分一般由其它入股方承担;强调所地合作,充分利用地方政策、土地、资金支持建立分支机构,为当地招引及孵化技术型企业,同时也拓展了所内科技成果应用范围;与国有大型企业目前在具体技术层面的支撑性合作居多,全方位的深入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他院所基地则偏向平台型研究院所,包括工信部下属的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这类研究院所围绕自身主业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利用处于行业技术前沿的优势建立中试线、行业联盟、行业标准等,以此方式聚集大中小企业,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产品中试、检验检测、决策咨询等服务,充分发挥了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的作用,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政府、院所、企业协同创新的关键纽带。
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拥有较强的数据资源、技术资源、平台资源和生产能力资源,通过开放共享资源孵化并服务中小企业。根据自己主营业务特点,有的以内创为主,鼓励内部员工岗位创新,发挥工匠精神,改进产品设计;有的以外创为主,利用土地、楼宇、金融等既有资源建设孵化平台孵化企业,逐步在传统主营业务上转型升级;有的则内外创兼而有之。此外,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必须靠央企等相关有实力的企业牵头拉动。央企在创新创业中往往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联合各类机构开展协同攻关,但国有企业受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资总额限制等约束,而且体制机制不如民营企业灵活,内部激励机制难以健全等问题成为主要掣肘。
民营企业示范基地类型更为多样,有的具有较好的资源禀赋(如百度、阿里、腾讯、海尔、浪潮等),这类企业基地侧重开放共享资源提供全方位孵化服务;有的则在专业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如万向集团、三一重工、猪八戒网、新希望、迪尚集团等),这类企业基地侧重激励员工开展内部创新创业,汇聚外部资源为我所用;有的规模不大,但在细分行业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国信农业、荣事达集团等),这类企业基地探索通过技术赋能、产品创新稳步推进价值链建设和市场功能拓展。相对于国企,民企体制机制更为灵活,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员工激励普遍到位,能够顺应市场快速调整改进产品和技术,适应新经济、新形势的需要。但在目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地政府与民营企业基地的联系和支撑。国家层面由于不像国企一样拥有国资委这个“婆家”,导致一些奖励或激励无法直接给予民企,因此需要改进相关制度对其予以一定形式的激励,同时加大对这些企业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
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区域、高校院所和企业凝聚在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这块“金字招牌”下,这本身是在原有各类特殊经济区下的又一次制度创新。当前国际经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中美贸易摩擦还在持续,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持续存在,外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六个月示范基地绝大多数科技和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全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生态。在中国科协全力打造的“科创中国”品牌下,通过评估来系统总结各种类型示范基地的特征,除了有助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供其他地区和单位“按图索骥”外,还有助于示范基地相互之间补短板、找不足,推动不同类型示范基地间系统化融通创新,也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加有的放矢地出台相关政策,助力示范基地在落实“六稳”“六保”中发挥先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