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绿色农牧业怎么看怎么办

发布:小编 浏览:

  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内蒙古乌兰察布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中国燕麦之都”“中国草原酸奶之都”,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如何把这一基地打造得量大质优,需要强化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因地制宜对症施策,把绿色农牧业的品牌进一步擦亮打响。

  看产业现状。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农牧业发展基础扎实。2022年,乌兰察布市落实粮播面积70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9.38万亩,均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粮食产量23.9亿斤。牧业年度牲畜存栏754.5万头只,肉类产量25万吨、奶产量32.5万吨、乳制品产量24万吨,生猪产能稳定,能繁母猪存栏6.8万头,规模猪场保有量76家。

  看关键本底。坚持把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从源头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方面,5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部完工并完成上图入库,277个问题项目全部排查、应改尽改。不断净化农牧业产地环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成绿色防控面积434.7万亩、统防统治面积372万亩次,化肥、农药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使用量同比分别减少1.3%和0.82%;地膜回收率达82%以上。种子方面,全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马铃薯良繁基地40万亩、燕麦制种基地2.5万亩;打造4个“看禾选种”平台,展示马铃薯等作物141个新品种;普查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63个;完成细毛羊等5个畜禽品种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中加、赛诺公司成功揭榜自治区首批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赛诺入选国家86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名录。

  看产业布局。以示范引领为抓手,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锻长板、补弱项、优布局、强功能,全力推进“麦菜薯、牛羊乳”农牧业六大产业全链式发展,加快推动农牧业现代化。燕麦产业。坚持籽粒和饲用燕麦同步发展,实现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7万吨,为阴山优麦、塞主粮等精深加工企业提供充足原料,为西贝等知名餐饮提供优质食材。蔬菜产业。是全国三大冷凉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察右中旗红胡萝卜、察右后旗洋葱、商都县西芹、兴和县菠菜等十大特色冷凉蔬菜基地。因地制宜推动大型智能联栋温室现代化、设施果蔬会员制销售、城郊型“地产地销”等多种设施农业发展模式,面积达到4.2万亩。大力推进“净菜进京”行动,建设首都“净菜工厂、中央厨房”,扶持培育了宏福、川顺等一批净菜加工企业扩产升级,变鲜菜为净菜,变农产品为菜制品,预制菜产品远销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马铃薯产业。坚持龙头牵引、研发支撑、基地带动、订单衔接,实现种薯、加工专用薯和优质鲜食薯协同发展,种植面积112.8万亩、产量203万吨,优质种薯远销广东、云南、贵州等地,加工专用薯集中供应凯达、蓝威斯顿、辛普劳、乐事等知名企业。“乌兰察布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2022年中国精品品牌培育计划。肉牛产业。坚持户繁、场育、企加工,加快建设规模化肉牛养殖园区,丰隆牧业、京西牧业等万头肉牛养殖场投入使用,全市规模养殖场达到379家,新增肉牛存栏12.9万头、达到50.5万头,同比增长34%,规模化率达到45%以上。肉羊产业。存栏稳定在600万只以上,其中设施养殖存栏372万只,规模化率达到60%以上,“杜蒙羊”新品种通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实现我国适应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肉羊自有品种“零”的突破。奶业。坚持差异定位,扬长避短发展酸奶、鲜奶冰淇淋等特色乳制品,新建奶牛规模化养殖场8家、建成4家,新增存栏奶牛1.55万头、达到9.14万头(其中1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存栏达到5.91万头)。培育兰格格、田牧等特色乳品加工企业,乳制品年产量达24万吨。落实自治区“奶九条”政策措施,对1家规模养殖场、1家生鲜乳喷粉企业给予补贴资金1357万元。同时,优质饲草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建设全株青贮玉米、饲用燕麦、苜蓿生产基地144万亩,产草175万吨;完成柠条种植任务6.22万亩。

  看加工销售。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自治区级龙头企业新增3家、达到36家,新增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家、达到40家;察右前旗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四子王旗格日勒图雅嘎查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察右前旗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提高4个百分点,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牧业产值提高到1.8:1。产地冷藏保鲜能力持续增强。2022年在凉城县、丰镇市实施8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预计新增库容600万吨。目前,7个建设任务的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丰镇市的1个建设任务实施主体正在办理用地手续,预计2023年6月底完成建设。“原味乌兰察布”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有序推进,名称注册进入二次复审,全市授权企业达83家;北京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4家实体专营店以及京东等线上专营店投入运营;央视及自治区各类媒体已开展宣传。培育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9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65个。

  土地“多而不优”。全市土地面积虽然不算少,但大多干旱、瘠薄,旱地占比65%以上,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仅约占永久基本农田的1/5,耕地地力差。乌兰察布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近10年全市年均降水量仅369毫米;全市水地面积较少,近年因流域治理又有50万亩水地改为旱地,全市水地面积不及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0%;根据最新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全自治区1至3级优质耕地面积约占全区总耕地面积1/3,而乌兰察布市优质耕地仅全市占总耕地面积2%,远低于全区水平。

  良种“有而不强”。新品种培育、示范、推广力度还不够。高端科研人才缺乏,乌兰察布市虽然建设了一定规模的种业创新平台,但总体上成果少,目前育成新品种仅马铃薯10个、肉羊1个,目前还没有已育成的燕麦品种。育种停留在系统选育、杂交选育等传统手段上,特别是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当家”品种。

  加工“粗而不精”。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在食品、纺织、造纸、医疗等高附加值链条上的加工能力不足;以蔬菜为例,全市蔬菜产量230万吨,精深加工能力10万吨,占比4%,精深加工企业数量少、体量小,全区国家级龙头企业59家,乌兰察布市仅4家,占比0.7%。

  品牌“有质无名”。乌兰察布市优质农畜产品质量好、口碑也不错,但总体市场知名度偏低。以“乌兰察布马铃薯”为例,受市场渠道建设投入较少原因影响,虽然该产品及品牌已在业内获得认可,拥有较高的业内知名度与影响力,但在销售终端直面消费者时,常处于“只知其优,不知其出”的困境,导致出现了山东、浙江客商收购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后贴牌其他产地进行销售的情况(售价上扬10%),而同规格质量的自有品牌产品“薯都薯”薯条市场占有率较低,价格不足贴牌产品的1/3。同时,乌兰察布市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宣传范围较窄,品牌推广力度较弱,整体滞后于国内先进地区。

  物流成本“费而不惠”。乌兰察布市虽处于东西部交通枢纽,却不在国内主要物流企业节点布局内,导致农畜产品上行运费价格比节点地区高近一倍。“酒虽好,但巷子也深”是乌兰察布市开拓销售市场的最大瓶颈制约。而且各旗县市区电商服务中心重线下、轻线上的问题突出,不能有效为农畜产品上行服务。同时,高端食品加工能力有限,进一步阻碍了农产品电商上行的发展。六是社会化服务“小散无为”。组织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不够规范、经营基础和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产前和产后环节相对滞后,且与小农户连接不紧密、提供服务较少、带动农牧民致富能力不强等短板突出。

  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乌兰察布怎么办?应强化问题导向,找准堵点难点痛点,立足自身优势,补短板锻长板,抓住土地、种子、产加储销等“牛鼻子”,有针对性地推动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要全面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实现“粮田”到“良田”的转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建设上要确保质量。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的财政评审、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工作,确保政府采购项目在阳光下进行。定期跟踪项目实施进度,县级项目主管部门定期到项目所在地查看工程进度和质量,召开工作推进会,项目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面对面沟通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共同分析研究,并逐项解决。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施工单位进场后,村委组织村民代表成立工作专班,轮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发现进度缓慢或者存在工程质量问题,立即督促整改。管护上要压实责任。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要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与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行政村“两委”签订管护移交协议,形成以负责农田水利工作的村干部为队长、受益农户为成员的管护队伍,负责日常巡察管护。发动群众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减少化肥使用,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及时做好项目上图入库,形成高标准农田全市“一张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特殊保护,遏制耕地“非粮化”,防止“非农化”。

  要全力实施种业振兴。高起点布局创新平台。聚焦品种培优,深入实施“种子工程”,对育种基础性研究以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支持院士、首席等国家级科技平台专家工作站,加强新品种引进选育,实现扩繁增量、提质增效。加大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科技部门开展种业创新项目,强化对种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加快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保障新建、改扩建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基地用地。依托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燕麦、肉羊等资源及种养殖优势,建立种质资源库,保存、扩繁、鉴定种质资源。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优势种源繁育基地。加强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升种业基础研究能力,提高自给能力,构建鉴定评价、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技术体系,进行多年的表型鉴定和综合评价,筛选具有高产、优质、抗逆、宜机械化等特性的育种材料,建立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机制,持续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特色作物、牧草和畜牧育种的科研攻关,加快培育出一批抗逆丰产、优质高效、专用特用新品种,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育种体系。以科研单位、高校和龙头企业为种业研发主体,依托“科技兴蒙”行动和“揭榜挂帅”,通过构建联合体育种体系,将种业发展行动方案落实,积极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主体,建立较为完整育种体系。同时,要主动同国家有关部委、自治区厅局沟通对接,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特别是在马铃薯全产业链建设方面,要全力加大沟通对接力度,在马铃薯折粮比例、马铃薯种植大县奖励政策等方面争取支持,加大对马铃薯生产者的种植补贴,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全方位打造全国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

  要着力推进产业化发展。扩大订单生产规模。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建设种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实现企业和农牧民互利共赢。完善营销物流体系。支持大型农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落户乌兰察布,建设以马铃薯清洗、切块、切片、切丝,新鲜净菜、牛羊肉精细分割、成品半成品加工、分级处理、冷链配送为主的“中央厨房”。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蔬菜脱水榨汁、冷鲜肉精细分割、牛羊肉熟制品开发等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增加产品附加值。

  要大力抓好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优质优价”的重要手段。打造品牌矩阵。以“原味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以“乌兰察布马铃薯”“乌兰察布燕麦”“乌兰察布酸奶”为核心,以“一县一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基础,聚焦建设标准质量体系,积极开展“蒙字标”认证,纳入更多优质农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营销。积极做好宣传造势、贴标使用和商标注册等工作,加快形成“原味乌兰察布”“乌兰察布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全面打响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乌兰察布马铃薯、燕麦、酸奶、鲜奶冰淇淋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带动力。强化质量安全。持续推行食用农畜产品合格证制度,并在苏木乡镇推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在所有乡镇全部配备专兼职监管员,行政村全部配备协管员,网格化监管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要全方位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完善集采集配体系建设。探索与邮政、电商、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各类主体开展市场化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建设旗县级集采集配中心,立足“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流通产业链,通过“供邮合作”“供快合作”等方式,整合日用品配送、农资保供、快递分拣共配等服务,搭建以市县集采集配中心为核心,乡镇基层社、村级综合服务社为节点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体系,畅通乌兰察布市绿色农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渠道。特别是要积极与北京商务局等部门沟通对接,推动乌兰察布市优质农产品优先进入北京物美、京客隆等大型连锁超市,并协调各大超市设立乌兰察布市农产品销售专区,加大北京各大超市在乌兰察布市农产品产地直采力度,在田间地头对产品进行初加工处理,降低产品销售损耗,为优质农产品进京畅通销售渠道,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推动乌兰察布市农产品品牌化、规模化,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供销社农业生产服务水平。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多元化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农机作业、农技服务等特色服务,切实保障春耕农资供应。加大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推广力度,改善农村土壤环境,助力乡村振兴。(贾翮振)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技术与氢能技术呈现显著融合趋势,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助于推动其在氢能技术方面的创新产出。该文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氢能技术当前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也为推动氢能技术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汽车钎焊铝箔的“门外汉”,到“摸着石头过河”开发出相关产品……郭飞跃在创新路上,不服输、敢打拼,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近日,郭飞跃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带领团队从零起步,潜心研发汽车钎焊铝箔产品的艰辛历程。

  不仅是在兰考,在“齐鲁粮仓”,稻菽飘香、鱼跃莲池、瓜果盈枝都离不开科技加持的精细气象服务。

  天线飞转、屏幕闪烁、无形空间、电波交织……陈杨受邀参加红蓝对抗演练,充当“磨刀石”。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本文由:金年会装饰装潢装修家装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