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运营的4类模式

发布:小编 浏览:

  中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40年,也是和世界钢铁工业不断融合、互动发展的40年,经历了一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过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钢铁企业“走出去”热情空前高涨,我国钢铁国际产能合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全面剖析钢铁企业国际化的四种运营模式,供读者参考。

  钢铁企业开展国际化的主要目的:一是资源保障;二是市场拓展;三是获取战略资产(技术、品牌、管理和人才等)。国际化实现路径主要有:贸易、契约和投资三种。

  为了获取资源,保障原料供应,独资或合资合作,购买矿权,进行矿山勘探、建设和生产运营。

  据统计,2006-2016年中国各类企业海外铁矿权益投资累计超过250亿美元,参与了31个大型海外铁矿项目的勘探、设计和建设。截至2016年底,总资源储量约1000亿吨,项目计划总产量约5.0亿吨/年,其中中方权益矿量约2.8亿吨/年。31个项目中,在产项目共14个,项目成品矿总产能约2.9亿吨/年,其中中方权益矿量约1.2亿吨/年。

  以财务投资形式,购买境外矿业公司股份(含购买或参股矿权的公司运作上市),通过优先供应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分享矿企经营红利。

  当前,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钢铁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冶炼能力与轧制能力不匹配、不系统,而钢材市场需求处于成长期,这对在这些国家兴建现代化全流程钢铁生产厂提供了发展空间,在优先满足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还能辐射周边国家;既符合东道国的产业政策,又符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

  以配合、服务于下游用钢产业“走出去”战略为导向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贸易+钢材深加工方式进入新兴地区钢材市场,即出口基板(半成品钢材)+钢材深加工产线(工厂),并从加工中心开始,并向前延伸至涂层(镀锌)、冷轧,实现成品钢材东道国本土化制造。金年会app,其中,钢铁企业与汽车企业配合最为典型,汽车企业在哪里建厂,钢铁企业就在哪里建加工服务中心,而深加工所需基板、基材,则是通过贸易来自国内钢铁企业。

  板材产线(热连轧产线)规模较大,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制造业普遍欠发达,建设全流程板材产线,不仅投资巨大、技术复杂,而且产品难以全部在东道国本地市场消化,围绕高端产品的“少量需求”,采用进口基板在当地设厂实施钢材深加工的方式通常是可行的(投资小且符合东道国产业政策)。当前我国下游主要用钢行业同样也都面临国际化发展问题,尚未开展大规模境外经营布局,国内钢铁企业以此为路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进展较为缓慢。

  “并购方”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在全球市场巩固和扩大企业集团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进而保持和提高企业集团整体的盈利能力。我国钢铁企业以拓展市场为目的的境外大规模并购已经开始。对于市场份额拓展型钢铁企业而言,成功的关键是如何平衡规模和规模经济,需要制定跨地区的全球性战略,在全球各地获取更经济的原燃料,实现低成本生产,进入高增长、高利润地区市场。

  为了确保持续增长,市场份额拓展型企业需要实施收购战略,不断寻找适合的收购对象,以生产的产品互补、提高市场份额、整合地区供应链为目的,其规模优势在于有能力构建全球供应链,与全球客户更好的协作配合,灵活应对市场景气周期循环和资源供应变化,降低经营风险,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产品品种,能够满足本地市场对钢材品种和数量的需求。

  并购与自身主导(战略)产品相同,且技术领先于自己的境外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技术,成为该品种的全球领先者。以并购推进研发国际化是我国钢铁企业在全球行业人才高地引入智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的迅捷途径。通过抓住全球产业链重塑、用钢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把握有利时机能给企业实现研发国际化综合目标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与国际上具有“国际化”营销加工渠道的钢贸企业进行战略合资合作,或参股甚至控股此类钢贸企业,迅速在国际市场上构建钢材营销加工渠道,以“非一般性贸易”的方式,打开国内钢铁企业的产品出口通道。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拓展,这一方式将更为普遍地被釆用。当然,釆取这种方式建立海外营销网络还应注意以下方面:其一,综合考虑该并购模式的成本收益;其二,精心挑选海外并购对象;其三,注意对原有营销品牌的整合使用。


本文由:金年会装饰装潢装修家装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