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基地|
当前位置: 金年会_金字招牌(中国)官方平台 » 关于金年会 » 生产基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省“皖美”乡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区位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一直是各地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的重要命题。这其中,很多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图景,正在江淮大地不断涌现。
入秋以来,宿州市埇桥区广为种植的无花果迎来丰收季。在西二铺镇传仓种植家庭农场,一排排无花果树排列整齐,一颗颗紫红色的无花果圆润饱满、缀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
传仓种植家庭农场技术员沙聪说:“我们今年一共种植了80亩无花果,主要品种是‘波姬红’,每亩产量近2000斤。因果实软糯香甜,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产品都销往长三角、北京、山东等地,供不应求。”
而在50公里外的埇桥区曹村镇张庄村,家伟特色种植生态园的温室大棚里,秋白菜、西蓝花等蔬菜长势喜人。“等这些蔬菜成熟了,除供应本地市场外,大部分由徐州蔬菜基地统一收购、统一分拣,然后销往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大超市。”生态园负责人张敬标说。
jinnian金年会官网
在张敬标看来,要想抓住长三角客群的“胃”,关键是品质。“我们的果蔬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口感好、产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就拿西红柿来说,长势旺盛、汁多味美,抗病能力强、果实硬度高,便于运输,每亩产量高达6万斤,收购价每斤1.1元左右,一亩地就可收入6万多元。”张敬标说。
近年来,为了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产业,张庄村结合本村特点和产业基础,大力推广大棚果蔬种植,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富民产业。同时,积极拓展长三角市场,与线上线下多个企业签订农产品直供协议,不断扩大产品销路,提升大棚果蔬产业效益。
“接下来,我们准备再引进一些市场上销量高、效益好的经济作物,实现多元增收。同时,加大产品推介力度,与长三角的果蔬基地对接,把生态园打造成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张敬标说。
就在9月底,2024年“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进行公示,其中宿州市有14个品牌入选,作为长三角重要的“菜篮子”和“大厨房”,宿州正不断“囤”上更多的优质食材。
同样在金秋时节,东至县青山乡的乡野里飘散着浓浓的梅干菜清香,在聚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对梅干菜进行晾晒、分拣、加工、检测、包装。
“从冬闲田到雪菜种植,从3毛钱一斤的雪菜升值到6元左右的梅干菜,青山乡梅干菜产业的兴起,得益于‘产业联盟’战略的实施。”公司负责人汪长平说。
2022年,青山乡以叶桥、青山、双港3个村为试点,成立了冬闲田综合利用村级产业发展联盟,将3个村集中成片的200亩农户冬闲田和撂荒地,统一流转给产业发展联盟合作社,种植梅干菜原材料雪菜。同时成立聚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青山梅干菜”品牌,加工梅干菜销售,形成了“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第一年就实现了总产值190万元、利润40万元的良好效益。
有了经验后,2023年冬,产业发展联盟通过整合资金扩大产能,雪菜种植面积拓展到了5个村共800亩,预计可实现800多万元综合产值,其中村民增收300多万元,村、企利润160余万元。
朔风起,秋鱼肥。近日,在凤阳县小岗村,垚鑫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文庭正带着工人从鱼塘里捞起个大肥美的甲鱼。“‘十一’长假一直没休息,一边在甲鱼基地忙着接待各地前来参观的客商,一边忙着往外地发订单。我们开发研制的‘小岗特色红烧甲鱼’也在试卖,一天能走快递近50份。”
小岗甲鱼肉质鲜美、裙边厚实、营养丰富,徐文庭将之归功于“水好”。2022年2月,徐文庭来小岗村投资养甲鱼时,村里引来马家坝、殷家坝水库的水用作养殖,解决了他最担心的水源问题。
在村里大力扶持下,徐文庭流转了600亩水面进行甲鱼生态养殖,同步建设占地约290亩的甲鱼养殖塘、饲料加工车间、阳光棚、温室等设施,当年6月就实现了投产。
徐文庭的梦想是“把小岗垚鑫甲鱼做成跟阳澄湖大闸蟹一样,热销全国、闻名海外”。
“近几年,甲鱼市场与消费群体都在逐步扩大,我们主要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年销售量200万斤,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徐文庭自豪地说,“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带动小岗及周边乡镇的十几户农民发展甲鱼养殖,今年总产量能突破1000万斤。”
甲鱼养殖正成为小岗村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徐文庭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前不久,合作社与安徽小岗新锣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小岗甲鱼食品公司,开发甲鱼预制菜。“等到生产线建成,将实现自动宰杀、加工成熟等流水线操作,一条生产线一天能生产上万份‘小岗特色红烧甲鱼’。”
将小小的甲鱼做成产业链,在小岗村党委书记周群之看来,同样体现了“小岗精神”一脉相承的闯劲和创新意识,“接下来,我们会在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上发力,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小岗甲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不仅富了一方百姓,也成为乡村文旅的一道特色风景。在岳西县古坊乡,刚上市不久的“红心猕猴桃”正与当地文旅深度捆绑,成为农民丰收节的主推产品,还被纳入皖西秘湖087爱之源民宿“后备箱”项目主打产品。
古坊乡猕猴桃由产业大户徐朝阳带头试种。2017年以来,徐朝阳与古坊乡强村富民公司及5个行政村合作,采取“强村富民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扩大种植规模,2019年流转土地200余亩,新建猕猴桃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钢架大棚避雨栽培模式200多亩,目前现有合作基地40多个,乡内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
“岳西的山水养人,种出来的果子也格外甜,古坊出产的红心、黄心猕猴桃均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已入驻中国邮政安徽分公司农产品供应基地以及832扶贫平台。2023年线万余元。”古坊乡党委副书记方丽玲说。
山间有竹,富民有路。在郎溪县姚村镇潘村村的竹林高效经营示范基地,一根竹子串起了产业振兴、富民增收的“绿色产业链”。
寒露时节,潘村的竹林散发着淡淡清香,村民有的忙着给竹子松土、浇水、施肥,有的挥动柴刀砍伐老朽、倒伏、枯死的毛竹,彻底疏朗毛竹的生长环境。
潘村党支部书记徐正文说,潘村竹林高效经营示范基地隶属于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有毛竹山场7500亩,集中连片,交通也很便利。“我们围绕‘基地规模化、设施现代化、产业多元化、带动扩大化’的建设目标,计划每年抚育竹林500亩、改造低产林200亩,在此前已修筑17.5公里林道的基础上,今年新修和改造下八村、庄村岭等竹山生产道路9公里,方便毛竹拖运,又利于森林防火。”徐正文说。
说到林下经济,徐正文明晰了发展路径:“以5户到10户林下经济搞得好的典型户为带动,引领更多农户用好用活林地资源,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姚村镇是郎溪县唯一的山区镇,山场总面积约15万亩,其中毛竹约7万亩。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优势,在开展竹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扶持竹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将竹产业培育成创业、就业的主导产业。全镇竹制品加工厂现有13个,利用竹枝加工竹扫把的小作坊有50多个,两类竹产业可解决10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而在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田头乡,荒地里正在长出一棵棵“黄金”——10月16日,在义重中药材种植家庭农场,徐义仲父子正挥舞着锄头,手脚麻利地采挖着黄精,一棵棵色泽黄润、肉质肥大的黄精地下根状块茎从土中刨出,几位村民帮忙除去沙土、根须,分拣装篮。
“这块基地的黄精今年有4个年头了,像我手里挖的这个,大概有10多斤重。”农场负责人徐义仲拎着刚刚挖出来的黄精高兴地说。
在国家政策和县乡村支持鼓励下,徐义仲中药材基地种植规模已达到150亩。“剔除种苗,挖出来的新鲜黄精,通过‘九蒸九晒九露’工序制成的黄精制品能卖到每公斤800元;或者简单处理后直接卖成品,每公斤60元,今年预计收入在50万元左右。”徐义仲说。
有自己的基地和生产车间,实施零农药无公害仿野生种植,田头乡依靠7万亩林地资源,通过开发林下经济新产品,着力打响品牌,延伸产业链,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山区群众的就近就业增收,也为村集体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开发林下经济新产品,着力打响品牌,延伸产业链,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山区群众的就近就业增收,也为村集体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