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团队|Design Team
当前位置: 金年会_金字招牌(中国)官方平台 » 荣誉资质 » 专业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胡兵教授团队:一种“夹-线-弹性环”腔内牵引装置用于十二指肠早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等疾病是我们内镜医师在临床上时常会碰到的问题,其中十二指肠病变的ESD手术是整个消化道最困难的操作,极易发生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而且一旦发生极难处理甚至危及生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等疾病。在一些特殊部位,如十二指肠等其操作难度大,容易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良好的手术视野是保证ESD安全有效地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因此,各种ESD辅助牵引技术应运而生。
胡兵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夹-线-弹性环”腔内牵引装置。该牵引装置由手术室内常见的钛夹、手术缝线和从无菌手套上剪下制作而成的弹性环组成(图1)。本文报道了1例被诊断为十二指肠早癌的中年男性患者,通过该“夹-线-弹性环”腔内牵引装置辅助完成ESD手术的过程(图2和视频1)。ESD手术在患者全身麻醉下进行,在常规进行黏膜下注射和切开后,黏膜下层暴露不充分,因此使用该牵引装置使手术视野充分暴露。首先以钛夹将弹性环固定在病变的口侧缘,随后用另一枚钛夹将弹性环固定在对侧正常十二指肠黏膜上,使整个手术过程中被剥离组织可以维持适当的张力并充分暴露黏膜下层和切割面。在病变被完整切除后,通过通电切断钛夹与弹性环之间的手术缝线可以很容易地将标本取出体外,标本及对侧正常十二指肠黏膜均未受到损伤。手术顺利,术后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3个月后复查胃镜显示创面愈合良好。
该“夹-线-弹性环”腔内牵引装置可以安全有效地辅助十二指肠ESD手术,装置的牵引力可以通过充气或抽气方式轻松调节,整个过程不需要额外人手。此外,该装置的材料均由手术室常见的器械组成,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金年会app,
图1“夹-线-弹性环”腔内牵引装置示意图,由一枚钛夹、一段手术缝线 mm)、一个无菌手套上剪下制作而成的弹性环(直径15~20 mm、宽约3 mm)组成
a:十二指肠降段的侧向发育性早癌;b:缺乏暴露的黏膜下层;c:钛夹及弹性环固定在病变的口侧缘;d:弹性环由另一枚钛夹固定在对侧正常十二指肠黏膜;e:充分暴露的黏膜下层及切割面;f:通电切断连接钛夹与弹性环间的手术缝线;g:完整的术后标本;h:钛夹封闭创面
Sivasubramaniam Murugappan教授: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等疾病是我们内镜医师在临床上时常会碰到的问题,其中十二指肠病变的ESD手术是整个消化道最困难的操作,极易发生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而且一旦发生极难处理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已有多种辅助牵引技术被报道用于食管、胃以及结直肠的ESD,包括胡兵教授团队在数年前报道过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磁珠牵拉技术。各种牵引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手术视野、提高手术效率。本次胡兵教授团队报道的是利用日常工作中触手可及的材料设计了该腔内牵引装置,新颖、简单、安全、有效,适用于十二指肠、高位结肠等相对深部的消化道区域,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充分体现了教授团队立足于临床问题、善于思考,从而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Sivasubramaniam Murugappan,加拿大多伦多Chatham Kent Hospital Allianc内科系教授,加拿大知名消化肝病专家,加拿大胃肠内镜学会会士,北美地区内科住院医生培训教导主任,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教育培训经验。曾于2017年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师从胡兵教授学习高级内镜技术。
Endoscopy是欧洲消化内镜协会会刊,为内镜领域著名权威杂志,其开设的E-video栏目为视频专栏,主要接收新颖、罕见的病例报道,尤其是内镜创新技术方面的内容。创新来源于临床,本文立足于临床问题,利用临床工作中非常容易获得的材料设计了该简单有效的ESD辅助牵引装置,正好符合该专栏内镜创新技术的理念,因此该期刊也作为了我们投稿时的第一选择。该专栏需要编辑一个突出研究内容的视频,并辅以简练、必要的文字说明。为了准确展示该牵引装置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我们在投稿时对视频进行了精心编辑和配音。
本次投稿周期共计1个半月,初审等待时间为1个月,在过程中经历了1次返修,审稿专家对图片及视频格式提出了非常严格及细致的要求。在返修时我们按照审稿意见逐一修改并回复,最终受到编辑及审稿专家的一致认可。由于期刊是开放获取(Open Access),文章从接收到正式上线的时间很快,第一时间就可在期刊官网查看全文。
胡兵教授为通信作者,罗奇和彭廷发为共同第一作者,叶连松在资料收集和文章写作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胡兵,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消化质控中心专家委员暨省消化内科质控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之名医、天府名医。近年来发表SCI文章1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 000,其中四川大学B级期刊论文80余篇),连续4年在全国消化及肝病领域发表SCI论文数量位列第1。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获授权专利30余项并成功转化3项。担任SCI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主编。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3部,牵头制定中华医学会共识意见1部,参与制定国际指南2部。研发产品“食管早癌AI辅助诊断系统”获国家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入围,受邀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巡回展并入选首届“华西医工十大进展”。
作为国际知名内镜专家,多次受邀在美国、欧洲、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进行手术操作演示及内镜操作带教。接收并培养了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梅奥医学中心、西南医学中心、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Loma Linda University、San Bernardino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es及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加拿大Chatham Kent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迪拜分院、印度多家医院的50余名医师的内镜手术培训。2017年1月及2019年6月分别受邀至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进行特邀专场学术讲座。
多年来致力于医学科普创作与健康传播,先后20余次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医学科普知识推广与宣传。首届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CTV1在线大名医、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获中国医师协会“十大健康传播风尚人物”“中国健康传播大使”及健康报“全国优秀科普导师”称号。
罗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2023级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四川大学优秀毕业生、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
彭廷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博士研究生,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专业方向为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四川省医创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协同创新分会常委、四川省智慧内镜专委会委员、西部消化道早癌培训导师;发表早癌诊治相关SCI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52)。曾获2018年发现消化道早癌计划全国二等奖、2018年消化道早癌实战技能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2019年消化道早癌实战技能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2019年全国NBI图像大赛结直肠篇二等奖等奖项,多次投稿参加中日消化道早癌研讨会作病例汇报分享,受邀参加2021年ESMED及2022年WOC作早癌专题国际汇报。
胡兵教授团队以消化道早癌、胆胰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方向,建立了消化道早癌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围绕内镜筛查、早癌诊断、术前评估、ESD手术、病理学特征、术后随访、早癌发生机制、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医工交叉多领域跨学科全链条研究,在早癌诊治领域发表了众多高质量论文,包括食管类器官的基础研究、食管巨大平滑肌瘤内镜切除、食管早癌人工智能、食管早癌ESD术后追加放疗RCT、内镜三维可视化技术、ERCP防射线辐射RCT、肠道人工智能、潜水胶囊内镜、内镜下经盲肠阑尾切除术、磁珠辅助牵拉技术等,获得国内外同行肯定与赞誉。目前有一支包括教授、副教授、主治医生、专职博士后各2名以及20余名在读博士硕士和内镜中心护士长在内的临床科研队伍,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强大实力的消化道早癌、胆胰微创团队。
胡兵教授团队带领的消化内镜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国内外医生培训基地,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创新并研发了多款创新产品,为世界瞩目。迄今为止,吸引了来自美国、欧洲、加拿大、印度等国家数10位医生前来华西进修学习,包括梅奥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范德比尔特医学中心、德国基尔大学医学院等全球著名医院,通过与欧美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学习,华西内镜将站上更大的国际舞台,占领世界内镜创新技术高地。
版权声明:华西微家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致电,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早在1980年,当时的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刘协和教授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发表题为“Mental-health Work in Sichuan”的论文,开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SCI论文发表之先河。2001年5月,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此后,我院SCI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长,2018年我院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达到1504篇。2018年3月,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科领域首次排名进入前1‰行列,根据被引频次排序,排名世界第411位,国内第8位。2014~2018年期间,我院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NEJM、JAMA、Lancet)和学科排名前5%期刊的论文达308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建制度、搭平台、聚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创新之路。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科影响力,医院科技部牵头启动“大刊论文解读”项目。一为促进研究成果传播、转化与应用,提升华西研究的影响力;二为介绍研究在选题、设计、实施、分析、报告、投稿中的体会,促进全院师生提升研究能力,更多发表高水平论文;三为介绍研究团队、学科,促进院内外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该项目首期精选了我院师生2016~2018年期间发表在学科排名前5%期刊的论文,邀请作者团队进行解读,同时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点评,挖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方法的创新与特色、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价值。通过医院门户网站、“华西微家”、期刊社门户网站和“华西医学时间”公众号发布,并在《华西医学》杂志开辟专栏刊载优秀论文的深度解读。后期,还将通过组织学术沙龙、论坛等形式搭建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融合。
希望通过以上举措提升我院临床创新能力,特别是临床研究水平和加快转化应用,推进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更好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新需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成立于2006年,出版有14种医学科技期刊(9种中文和5种英文),其中SCI收录期刊2种,ESCI收录期刊1种,EI收录期刊1种、MEDLINE收录期刊4种、CSCD收录期刊7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6种。华西期刊屡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殊荣。1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项目,2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现: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华西期刊社加快推进英文期刊建设,目前已与Nature、Wiley-Blackwell、Oxford University Press、BMC等国际一流出版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