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团队|Design Team

当前位置: 金年会_金字招牌(中国)官方平台 » 荣誉资质 » 专业团队

同飞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小编 浏览: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在工业温控领域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布局,形成了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特种换热器四大产品系列。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数控机床、激光、半导体、电力电子、储能、氢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工业洗涤等领域,工业温控产品保障了上述领域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了设备的精度及寿命。公司产品与工业装备制造智能化发展方向、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紧密契合,实现了与下游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行业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推进产业现代化升级,加大智能制造实施力度,推动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创新发展。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推行,数控机床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将持续有力推进。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统计分析,2023年,机床工具行业年初曾恢复性增长,但是受国际环境及下游装备投资乏力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开始持续下滑,全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有所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2023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 61.3万台,同比增长6.4%,自2023年9月以来,结束连续17个月的下降,恢复并保持增长;金属成形机床产量15.1万台,同比下降14.2%。受军工、能源、汽车等领域对装备加工质量和效率提升要求的拉动,部分金属切削机床市场订单有所增加。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指出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加快推广能效达到先进水平和节能水平的用能设备,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改造。

  国内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亦将带动上游数控机床产业的蓬勃发展。工业温控产品作为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主要应用于电主轴、伺服电机、液压站、电控系统的温度控制,是数控机床安全、高效工作的必要保障,工业温控产品也将乘着行业发展的东风,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激光加工技术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先进技术之一,可兼顾高精密、高效率和低能耗、低成本的优点,具有传统加工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原有激光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激光设备材料成本不断降低,新兴激光技术不断推向市场,激光加工的突出优势在各行业逐渐体现,激光加工设备市场需求保持持续增长。激光加工工艺包括切割、焊接、熔覆、3D打印、表面处理、打标、微加工等,广泛应用于锂电池、汽车、航空航天、光伏等领域,为先进制造所必需,应用领域的拓展为激光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

  激光设备对加工速度及精度有较高要求,激光系统在运行中不断产生热量,温度过高会损坏激光器关键部件,因此需要工业温控产品对激光系统进行水循环冷却,通过控制激光系统的温度来确保其稳定运行,工业温控设备是激光设备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配套产品。随着激光产业的快速增长,激光设备的需求量有持续的增长空间,同时带动了工业温控产品市场的稳步增长。

  半导体器件制造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工业智能化转变的物质支撑,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受 AI、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新应用的影响,推动半导体产业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在半导体器件制造的晶体生长、滚圆、切片、清洗、研磨、抛光、退火、涂胶、光刻、显影、刻蚀、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离子注入、划片、键合、分选、封装等芯片制作环节,以上各环节有严苛的工艺温度要求,必须引入温控设备,以保障半导体器件制造设备高效稳定运行。

  半导体器件制造设备是极其精密的机电产品,包括单晶炉、晶圆成型设备、抛光机、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清洗机、薄膜沉积设备、引线键合机、晶圆划片机等,工艺过程中的温度波动大小关系到半导体产品的良品率和精度。半导体器件制造设备专用温控设备是针对其高精度、高可靠性而设计开发的,能够不间断的提供温度可控的循环介质,保障半导体器件制造设备腔室所需的工艺加工温度,满足温度变化范围大、负载瞬间变化、设定温度随时改变等工况要求,能够达到±0.1℃甚至更高温控精度,主要应用于清洗、研磨、抛光、退火、刻蚀、PVD、CVD等半导体器件加工工艺过程。

  我国对半导体产业政策力度逐步加大,《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对半导体行业提出多项扶持措施。国内半导体产业的产能规模和制造工艺均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已成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明显趋势,使得我国半导体制造设备用工业温控设备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公司凭借多年工业温控行业经验,产品种类覆盖半导体制造工艺流程中严苛的温控需求,包含氟化液为介质的制冷机组、控温±0.02℃的高精度制冷机组和耐温800℃高效换热器等先进的半导体行业用温控设备,助力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

  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能源电力规划与相关政策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对于能源保障体系、能源低碳转型、能源系统效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驱动、产业政策的扶持、战略安全的需要等因素叠加,助推着我国电力电子产业快速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

  在电气传动领域,大功率电机驱动耗用大量能源,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压变频器等电机调速装置的应用;同时在新能源发电、输变电、特高压、储能、新能源汽车、新型冶金等领域,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从而带动温控产品纯水冷却单元等相关电力电子配套设备的同步发展。

  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储能技术特别是电化学储能技术,凭借其响应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成本持续降低等优点,在新能源电力消纳、微电网、电网调峰、区域供能、电动汽车等应用领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发展潜力巨大。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保障能源安全、落实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对切实推进能源革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截至 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统筹优化布局建设和用好电力系统调峰资源,推动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部分省份调整峰谷电价政策,拉大峰谷价差,调整了峰谷时段,为“一天两充两放”奠定了政策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储能进一步推广。电芯单体价格大幅下降,降低了储能电站的基础投资成本,缩短了投资回收期,提高了商业推广的可行性。

  公司的工业温控技术是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热管理的核心技术,温控系统通过冷却液或空气为储能电池电芯散热或加热以精准控制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温度的均匀性,保障储能系统安全可靠地工作,并延长储能电池的工作寿命。因此,随着储能市场的高速发展,工业温控产品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也意味着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氢能成为破解能源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形式。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政策的发布将促进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等氢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公司工业温控设备可应用于制氢设备的电解槽冷却控温、氢压缩机冷却散热、氢加注设备温度控制等环节,是氢能装备的温度控制关键设备。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以及“双碳”目标时间节点临近,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面临着更高的性能、效率、绿色和可靠性要求;AI、智算需求高速增长,新型数智化应用日新月异,高密度、高算力等多样性算力基础设施持续发展,PUE(电能利用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推动制冷新需求。液冷技术具有高效散热、节能降耗等显著优势,具备长期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正逐渐成为数据中心温控的最优解决方案。

  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随之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众多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充换电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推广智能有序充电设施,原则上新建充电桩统一采用智能有序充电桩,按需推动既有充电桩的智能化改造。鼓励电网企业与充电运营商合作,建立电网与充换电场站的高效互动机制,提升充换电场站的功率响应调节能力。鼓励充电运营商因地制宜建设光储充一体化场站,促进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随着电动汽车对充电时效性要求的提高,高电压4C超级充电桩成为新一代充电设备的趋势,充电速度加快导致电源功率增加,充电线、充电口发热的急剧上升,提高了超级充电桩的液冷温控需求。

  公司的温控设备技术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和高效的应用,通过精确控制温度,确保了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并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充换电温控产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洗涤设备已经在服装企业、纺织企业、水洗企业、各类工厂、学校、酒店、医院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是释放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能源消耗的必然需求。公司的特种换热器广泛使用在工业洗涤行业,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

  工业温控产品的应用需求受国家政策、下业发展情况的影响较大,未来受数控机床、激光、半导体、电力电子、储能、氢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行业发展趋势带动,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进步,工业温控产品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产品更新换代、能效升级的需求更加强烈,工业温控行业处于繁荣发展的长周期中。

  公司专注于工业温控领域,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已在行业内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拥有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并通过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产品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严格的质量管控,已在工业温控领域建立了较为突出的竞争优势,奠定了较优的市场地位。

  1、数控机床和激光设备温控领域是目前公司产品应用占比较大的领域,公司在国内数控机床和激光设备温控领域具备一定业务规模和产品覆盖面,是海天精工601882)(601882)、纽威数控(688697)、德国埃马克集团(EMAG)、浙海德曼(688577)、尼得科(Nidec)、锐科激光300747)(300747)、海目星(688559)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良好合作伙伴。随着工业温控产品的迭代升级和工艺的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品组合、解决方案不断丰富更新,行业应用面不断扩展,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工业温控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角色将得到不断提升。

  2、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国产替代和市场份额提升是我国该领域企业的成长主线,公司凭借良好的行业口碑,依托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已逐步拓展了北方华创002371)(002371)、芯碁微装(688630)、晶盛机电300316)(300316)、华海清科(688120)、上海微电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连城数控等。

  3、在电力电子温控领域,公司的纯水冷却单元产品可应用于输变电、电气传动、新能源发电等场景。公司已成为思源电气002028)(002028)、四方股份601126)(601126)、新风光(688663)、特变电工600089)(600089)、河南许继电力电子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基于我国电力电子装置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公司将进一步深耕拓展。

  4、在储能领域,公司为客户匹配了相关液冷和空冷产品,通过精准控温、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温度均匀性等综合优势进一步拓展储能温控产品市场。同时,随着液冷温控产品逐渐成为趋势,占比逐步提升。公司的温控技术不仅满足了常规应用需求,更能在高海拔、高盐雾、高湿度及强腐蚀性等极端环境中稳定运行,其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和卓越的密封性能,确保了储能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行。公司凭借现有优势,成功拓展了宁德时代300750)(300750)、阳光电源300274)(300274)、中国中车601766)、中创新航等业内优质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储能温控领域的营业收入约为9.04亿元。

  5、在氢能领域,上游制氢环节以及下游加氢环节均对温度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公司产品应用于制氢、加注等环节。随着氢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公司产品在产业链中助力氢能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拓展客户有海德利森等。

  6、在数据中心领域,公司推出板式液冷和浸没液冷的配套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在该领域内营业收入较小,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数据中心液冷业务。

  7、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公司的液冷产品可应用于换电站内电池充放电及充电桩的温度控制,公司已成为吉智新能源、博众精工等知名企业供应商。

  8、在工业洗涤领域,公司深耕行业二十余年,是工业洗涤行业温控产品核心供应商,主要客户有简森工业洗涤技术(徐州)有限公司、济南绿洲清洗设备有限公司、江苏海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星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温控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与精耕细作的自主研发能力,成为工业温控领域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可分为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四大类,下游应用场景主要为数控机床与激光设备、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力电子装置、储能系统、氢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数据中心、工业洗涤设备等领域。

  液体恒温设备在数控装备领域,主要应用于数控机床主轴、电机、液压站、减速箱等关键功能部件的温度控制;还广泛应用于激光设备的激光发生器(包括光纤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切割头以及光学部件的温度控制;在半导体制造设备领域,主要应用于单晶炉、晶圆成型设备、抛光机、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清洗机、薄膜沉积设备、引线键合机、晶圆划片机等关键设备的温度控制。

  液体恒温设备在储能领域,因其具有温升低、温度均匀性好、能效比高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储能系统电池电芯的温度控制。

  液体恒温设备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氢能等领域的温度控制。在新能源汽车换电站中,液体恒温设备主要用于换电站内电池进行充电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精准调控电池充电过程中的温度。在氢能领域,液体恒温设备主要用于制氢和加注过程中的温度控制,确保氢气的安全性和加注效率。

  电气箱恒温装置主要应用于数控装备的电气箱、激光器柜体、电力电子装置的电气箱以及储能电芯的温度控制及除湿。

  纯水冷却单元是通过高纯水作为介质为电力电子设备提供冷却功能的装置,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发电变流器、柔性输变电设备、电气传动设备等领域,服务于新能源发电、电力、石化、工程船、盾构机、轨道交通等行业。纯水冷却单元在数据中心领域,作为板式液冷和浸没式液冷的CDU(液冷分配装置),主要应用于液冷服务器CPU和GPU主要发热部件的温度控制。

  特种换热器是指具有高耐腐蚀、高可靠性、高强度、高换热系数等特征的换热部件。公司特种换热器主要应用于电力电子行业中海、陆风电的温控系统及工业洗涤领域。随着公司业务拓展,特种换热器也逐渐应用于服装机械、半导体制造设备等其他工业领域,形成了优质的客户群体。

  公司采用“技术研发+产品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模式。研发平台根据行业趋势和技术趋势做前沿性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同时跟各高校、客户、供应商实现技术的联动,产品研发平台根据市场的需求,客户的技术指标和客户的成本控制要求,结合技术研发平台研发出来的新技术、新工艺,深入开展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会跟客户和供应商产生联动。

  标准化产品是指定型且具备稳定需求的产品,公司采用订单与经济化批量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产。在生产工序中,公司将产品外壳钣金件、线束等工序部分或全部委外生产,以更好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并更有效的提升产能。此类产品主要满足具体产品成型并形成持续订单的客户。

  定制化产品是指对于差异性较大的产品,公司根据销售订单,技术部根据客户要求在现有定型产品基础上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采购部根据物料清单实施采购,生产部组织生产,质管部对产品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控。主要满足由于下游设备的工况、工作环境、冷却容量、温控精度等原因存在个性化需求的客户。

  公司采用“订单驱动+安全库存”的采购模式:针对定制化产品,根据订单进行采购;对于通用类物资,考虑经济批量采购因素,长期保持安全库存备货。公司建立了采购循环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采购、存货流转、仓储等采购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

  对于重要物资,公司与核心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年度采购协议,从而保障供货的安全性和价格的平稳;对普通物资或一般物资,在合格供应商范围内进行竞价采购。

  对于同一种原材料,公司会选择多家供应商在性能、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按《供应商准入标准》择优者作为合格供应商。对主要原材料,保持至少2家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形成供应商竞争格局的同时,降低采购风险。对于铜材、铝材等金属原材料,其采购价格随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公司根据市场预判,择机采购。在主要温控部件方面,如压缩机、水泵、风机、管路元件等,公司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应对价格波动。

  公司的工业温控产品应用领域广阔,同一应用领域的不同客户对产品型号、性能指标等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为满足下游客户定制化的产品需求,贴近市场并及时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利于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控制产品销售风险,公司采用事业部制形式进行分类管理。

  (1)客户开发:深度挖掘细分领域,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公司目前在核心业务领域已具备了业务规模、优质客户资源基础,在工业设备制造领域,上述基础是进入行业内其他主流客户供应商名录的重要条件,因而公司具备持续拓展新客户资源的能力。

  在新市场开发方面,公司逐步将业务从现有主要市场领域延伸至其他下游应用领域,结合新下游应用领域的技术特点与技术需求,持续开发新产品。深度挖掘细分领域,不断拓展下游新的应用场景。

  (2)销售业务开展:顾问型直销。经过多年的培养,公司形成了一支熟知行业需求、精通行业技术的销售团队。在与客户接洽阶段,精准识别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同时,在产品开发端,与客户进行协同设计,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把服务做在售前环节,从技术服务层面,增强与客户的粘性。

  (3)客户维护:通过专业的售前服务和及时的售后服务,在客户间形成良好口碑,形成推介效应。公司采用以区域中心辐射周边的方式,能够充分了解并快速响应客户对服务的需求。

  (4)国内外两个市场密切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德国全资子公司ATF,打开通往国际的技术窗口,获取国际前沿的市场信息,抓住与一些行业知名跨国公司达成在欧洲的合作契机,促成与其国内制造基地的合作,同时,通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成熟应用,也促进与国际合作的推广。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温控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通过多年深耕细分行业,初具产业化规模,在行业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随着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实现规模化效益,提高产品稳定性,优化单位成本,通过提升产线信息化、自动化的集成度,提升交付能力与交付质量。公司通过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专业产品、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积累了优质的客户群体,形成良好的品牌口碑,以此获取盈利。

  公司产品适用于工业温控领域,产品系列多,且涉及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服务于数控机床、激光、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力电子、储能、氢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工业洗涤等领域,具有“种类多、规格齐,技术参数和制造水平国内领先”等特点。公司自创立以来高度聚焦生产、研发实力,拥有超强的国际化研发和市场拓展团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智能化程度高、针对性强、品质优良、交付及时,服务高效,充分满足了各行业用户的温控需求,是国内工业温控细分行业中的标杆企业。

  公司液体恒温设备与电气箱恒温装置广泛应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既有下业的带动,也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继续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等产业创新发展。《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要重点发展高功率激光器,促使液体恒温设备和电气箱恒温装置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在新能源行业领域,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加强推广应用,推进行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新能源、氢能、新型储能等是国家重点投资发展的领域,国家将加快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提升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十四五”期间,在国家整体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储能产业配套政策将更加完善,储能行业的发展优势会逐渐凸显。能源行业的应用需求增加,带动公司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和纯水冷却单元系列产品的收入进一步增长。公司工业温控设备的应用领域在原有的数控机床、激光行业、电力电子装置等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储能、半导体制造、氢能等领域拓展,并作为公司未来战略性发展领域。

  通过精准分析市场动态及细分领域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公司将市场信息与研发、工艺、生产等环节协同驱动,精确掌握前沿技术趋势及工艺优化诉求,形成了公司个性化综合解决方案的快速响应机制。公司专注于工业温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技术储备较为充足,技术团队能力水平持续提升,使工业温控设备的性能、功能、产品稳定性、应用场景多样性等方面得到稳步提升,产品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公司持续提升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在市场订单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新增产线和工艺升级提升产能,通过系统员工培训和体系建设提升产品交付质量,有效的保障了订单及时交付。

  经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已成为跨行业领域的工业温控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储能系统、数控装备(数控机床、激光设备等)、电力电子装置温控为核心业务,积累了稳定、优质的客户,是国内工业温控领域具备业务规模和产品覆盖面的主要厂商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拓展半导体、氢能等行业领域,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为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奠定重要基础。

  为充分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支持和售后维护等客户服务体系,落实销售人员定期回访客户的机制,完善服务网络,为重点市场区域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技术咨询、安装调试、人员培训、产品升级和售后维护等服务。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影响力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为公司把握发展机遇、提高市场占有率、迅速进入其他新市场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公司与国内上百家企业建立了业务往来,深入了解和总结了下游客户的平衡需求,并在产品设计时将应用环境作为重点考虑因素,根据客户特点进行针对性开发,在材料选用、组件配置、机械设计和控制系统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或结构优化。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液体恒温设备、电气箱恒温装置、纯水冷却单元和特种换热器等四大类,上述产品应用涵盖数控装备、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力电子、储能、氢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多个工业温控领域。

  公司产品结构较为丰富,下游应用领域较广,且在细分领域的产品布局兼具规模化与差异化的优势。这些特性既有利于公司降低单一下游市场需求波动对经营造成过大的不利冲击,也是公司进一步拓展不同领域市场、扩大业务规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控制,走精品化产品路线,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了涵盖采购、技术研发、生产流程等环节的一系列质量控制制度,由质管部严格落实执行。

  为确保产品品质,公司研制的每一款新产品均需经过设计评审和技术委员会论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依据工艺文件,对每一道工序和工艺关键节点进行自检和互检;在产品入库前进行成品检验,全过程严格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执行。公司将员工绩效与质量控制过程相结合,充分调动员工参与质量控制的积极性,强化各岗位的品质管控职责。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产品故障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公司以高标准要求选购原材料及部件,生产所用主要原材料及部件大多为同类商品的知名品牌,从性能、质量、创新、迭代、价格等方面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机制,获取质量稳定、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产品。通过优胜劣汰,建立完善的供应商体系,以此提升工业温控设备的市场竞争能力,博取更高的市场声誉。

  公司每年综合考虑资本情况、经营状况、下游市场需求及技术发展方向等因素稳步增加研发投入资金规模,形成了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创新机制,并且公司参与部分下游客户的产品研发,协同设计技术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加客户黏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已形成了涵盖热工、控制、节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对应的专利覆盖工业温控设备的基础工作环节,并与下游核心运用领域紧密结合。公司的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个性化解决方案、关键功能部件的自制、控制系统的自研及关键生产工艺于一体的实施能力。截至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190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实用新型专利159件)、软件著作权45件。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公司与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多家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河北省工业制冷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工业制冷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先进储能装备热管理系统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参与起草了《储能电站多级冷却系统技术规范》《储能电池集成式冷却系统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259人,占员工总数的13.34%。

  公司秉承着“聚五洲精英、造世界精品”的人才理念,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梯队层次合理的专业队伍,公司骨干员工长期稳定。

  公司一贯注重关爱员工,为员工提供较具竞争力的薪酬方案,并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平台。公司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公司创造效益,为股东创造回报,为员工创造幸福生活,让生活充满正能量”的使命,以人为本的实践也反哺了公司的经营,员工们恪尽职守,形成了“信任、修己、团结、分享、专业、高效、创新、奋斗”的企业理念,为公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公司也将通过不断完善、优化用人机制,来吸引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公司持续发展能力。

  自成立以来,公司聚焦工业温控的生产、研发,拥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规模优势日益凸显,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技术持续迭代、客户服务等方面拥有较强实力,可在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同时实现高效生产。

  随着项目建设的陆续投入使用以及产线的陆续升级,公司不仅在大批量生产上具有规模优势,也将有效控制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形成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与客户需求响应能力。

  公司实施独特的“236”创新管理模式,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围绕“服务+创新”2个中心,为客户和相关方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诚信履约、增值服务;全面创新管理、技术、营销、服务的模式。设立“采购+生产+售后”3个闭环控制,对采购物资质量的全闭环控制;对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闭环控制;对售后服务质量及信息全闭环控制,严格质量管理,持续践行质量文化理念,全面保证产品质量。在“技术方案+供应链+生产链+人员+安全环保+客户体验”6个关键环节设置控制点,注重技术方案评审控制;供应链的准入控制;对人员素质、技能、责任心、质量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生产设备、工作环境、产品是否满足“安环”要求定期检查;关注客户体验的结果反馈,为持续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公司管理层将战略思维和风险思维深入结合,创新管理工具,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公司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坚持着在良性循环的发展中主动变革,深入践行卓越绩效模式导入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为其赋能。聚焦公司目标,融合同飞文化,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序推进储能、半导体、氢能等业务快速拓展,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综合影响力。

  报告期内,公司紧密围绕既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始终致力于在工业温控领域为客户提供全场景系统解决方案,积极主动展开降本增效,优化内部管理措施,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能建设,深化和完善市场服务,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与产品市场占有率。深入拓展储能和半导体温控市场,公司业务持续增长,特别是储能温控业务的大幅增长,使得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4,513.3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3.13%;毛利率27.50%,较上年同期增长0.16个百分点;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8,237.5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2.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16,958.9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8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116.1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7%。

  为拓展市场、扩大产能、加强研发、提升管理,2023年公司增加相应人员,支付职工薪酬增加;积极参加各类国际国内专业展会,深化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差旅及展会费用相应增加;新购置的设施设备陆续投入使用,折旧摊销费用同比增加;同时,公司持续加大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和产品迭代,叠加股权激励费用摊销等因素,致使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期间费用增长较大,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的增长率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率。

  报告期内,公司拓展了储能、半导体领域的诸多客户,公司业务持续增长,营收规模不断扩大,为紧跟行业和客户需求,公司对现有产能提前进行布局。公司结合产品市场变化和生产经营需求的实际情况,通过个别产线的优化升级和新增自动化设备,提升产线的信息化集成水平,加快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进现有产能和效率提升,稳步推进产能建设,公司募投项目“精密智能温度控制设备项目”、自筹资金建设“智能流体控制设备项目”均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同时为满足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产能布局的需要,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增强公司行业竞争力,公司投资建设“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储能热管理系统项目”已完成主体及围护结构。

  根据公司战略布局,持续激发创新活力,重点聚焦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电力电子、半导体制造、氢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核心产业方向展开深入研发,充分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前瞻性技术升级目标,明确技术发展路线;坚持以品质可靠为基础,以提升性能为支撑,以成本管控为突破口,充分优化关键流程和重要参数,创新迭代,紧贴客户研发动向,促进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做好公司新产品技术研发和项目储备,促进公司新业务领域的扩展,进一步扩大各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为8,878.22万元,同比增长78.37%,占营业收入的4.81%。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管理层创新动能,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有序推进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于2023年8月22日分别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和第三届监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向第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授予预留限制性股票的议案》,确定预留授予日为 2023年8月22日,以35.00元/股的价格向符合授予条件的24名激励对象授予33.48万股预留限制性股票;并实施了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于2023年10月9日分别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和第三届监事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向第二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议案》,确定首次授予日为2023年10月9日,以25.60元/股的价格向符合授予条件的144名激励对象授予266.50万股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持续竞争能力,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共计召开10次董事会,4次股东大会。完成了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换届选举选聘工作,新一届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拥有多年从事相关工作专业经验,对于行业具有深刻认识和理解。根据《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 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更新修订了《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独立董事工作细则》《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对外担保决策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董事会秘书工作细则》《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等治理制度;强化了独立董事履职的权责义务,进一步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公司梳理和完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问题;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落实考核机制;定期召开应收账款专项会议,强化资金管理;拓宽市场服务网络,提升客户体验;推动信息化建设,实现产品交付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将牢牢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代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快速夯实储能温控业务能力并持续做大做强,做精中高端装备制造温控业务,做强电力电子装置温控业务,大力拓展半导体加工装备温控业务,积极推进数据中心液冷业务,持续跟踪氢能温控业务,并强化国际市场拓展。以公司各关键业务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质量管理为保障,以关键人才为支撑,各项工作全面协同赋能业务发展,全力打造以客户极致体验为目标的业务链与产业生态。为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温控专家”的公司愿景,制定如下发展战略:

  聚焦储能、高端装备制造、电力电子、半导体制造、氢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应用领域,针对精度要求高、能效要求高、环境适应性强、电网适应性强、可靠性要求高等行业痛点,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分析和研发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技术平台优势,持续推进产品迭代升级,研发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坚定精品制造之路。

  公司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温控专家,以国内市场为核心,辐射国际市场,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公司以产品被纳入国际知名品牌的采购体系来有效推动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包括产品研发和制造的国际化定位,海外销售渠道的建设,以及国际化公司治理体系的逐步建立。

  工业温控产品具有宽广的应用领域,需求层次非常丰富,产品具备广阔的拓展空间。产品线延伸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纵向延伸,向更先进、更高端、国际品牌占有率更高的应用领域延伸,与国际厂商同台竞技;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和产能布局,拓展更丰富的产品体系,针对下业不用的应用领域,开发系列空冷、液冷产品,形成个性化解决方案,不断扩大各应用领域的业务规模。二是横向延伸,在目前已有的下游应用产品的基础上,利用公司产品已积累的品牌、技术及品质优势,向更多的细分行业应用拓展。公司积极加大技术创新,遵循国家政策,贴合市场需求,拓展储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氢能、数据中心等应用领域,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目标是:夯实储能领域温控业务,扩大业务规模,在发电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等领域进行布局,进一步满足全业务、全场景和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应用需求,提高公司产品市占率,拓展优质客户资源,实现与行业内优质客户深度绑定;巩固和提高公司产品在国内数控装备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应用于技术更先进的数控装备;扩大纯水冷却单元在电力电子装置领域的应用;拓展半导体制造设备高精度温控业务;积极推进数据中心液冷业务;持续跟踪氢能温控业务;推进特种换热器在电力电子装置、工业洗涤设备等方面的应用;扩大产品海外市场销售比重,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通过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行精益生产,提升快速交货能力和大批量交货能力,精准控温,匠心智造,共创绿色发展。

  2024年,公司将继续坚持深耕主业,创新驱动,抢抓各细分赛道发展新机遇,各部门快速联动,控本增效,完善内控,产品迭代升级,提升公司经营质量。具体经营计划描述如下:

  公司将围绕国家战略新兴行业开展核心业务,整合各类资源,增强市场开拓和销售,抢占市场先机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稳步提高客户黏性和忠诚度,在存量里找增量;开发新客户,巩固发展与优质客户的合作关系,在变量中找机会,提高公司市占率。通过客户体验、行业展会及行业论坛等多样化的方式宣传公司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影响力,打造业内优选品牌。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为海外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

  公司不断提升研发团队建设,加大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投入,着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跟踪工业温控产品及新器件、新工艺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要,结合储能、数控装备、电力电子、半导体制造设备、数据中心、氢能、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等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及技术预研和产品品类拓展,持续为行业优质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加强人才培养。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队伍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重点,以新产品开发和重点项目运作为载体,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能力和思维的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源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优势,适当运用中长期股权激励,加强核心人员的长效激励,提高核心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强化团队内在驱动力,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人才体系,保障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公司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生产,深度融合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力争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双提升。实施QMS系统,通过对数据追踪、精准的质量分析和有效控制手段的实施,强化生产过程全周期的质量管理效能;建设SRM系统,优化供应商协同合作机制,提升供应链整体运作效能;搭建CRM系统,提升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构成公司先进且坚实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架构,赋能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进程,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驱动力。公司将不断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公司运营管理水平。

  公司将加快储能热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和产能爬坡达产,通过柔性产线设置,精益生产,满足全功率、全场景、个性化行业新需求,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增强公司行业竞争力。

  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增大,宏观经济风险加剧,能源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调整、行业资源整合、市场供需变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可能使公司经营业绩面临向下波动的风险。

  (1)公司将持续关注宏观经济的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进一步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和经营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2)公司将加大对下游应用领域行业及客户需求的关注,及时了解最新市场动态,适时进军新的领域和区域。

  工业温控行业覆盖的下游应用领域较广,在不同应用领域形成了相应的优势竞争企业,存在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1)公司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与性能,不断开发新产品,深耕主业,不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

  (2)公司将通过与客户进行新产品协同开发模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提高产品竞争力。

  (4)公司将发挥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和优势,从供应端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5)公司将在工业温控领域深化探索研究,创造品牌优势,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直接原材料占营业成本的比例较高,生产经营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压缩机、水泵、风机、温控管路元件、控制器和钢材、铜材等金属材料,上述主要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影响较大,主要原材料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价格波动将影响公司的未来生产稳定性及盈利能力。若未来公司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上涨,而公司未能通过向下游转移或技术创新等方式有效应对,可能对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1)公司通过与相关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最大程度地降低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

  (2)内部推行成本优化活动,通过技术升级和设计优化,抵消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公司对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公司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但是相关措施不足以完全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公司依旧可能被侵权。如果竞争对手损害公司的知识产权,有效模仿公司的产品、服务等,或者利用不正当手段取得公司的保密资料,可能会导致公司耗费大量资源予以弥补,造成公司较大的财务损失。同时,竞争对手也会加大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由此限制公司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提高公司的技术开发成本。

  如果未来公司与竞争对手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或诉讼,公司可能需按照纠纷或诉讼的具体情况调整生产规划、销售订单、研发投入及增加相关成本费用支出等;同时知识产权纠纷或诉讼亦会对公司声誉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技术前沿,加大前沿技术研发投入,与高校展开产学研合作,并积极申报知识产权。

  (3)公司将快速适应新技术、新产品的变化,洞察行业发展趋势,保持灵活的市场需求反应体系,持续研发,保证技术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以巩固竞争优势。

  随着工业温控设备逐步向智能化控制转变,行业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其研发和制造将涉及更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公司经过长期经营的积累,培养和集聚了一批熟悉本行业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的优秀员工,对公司忠诚度高,是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不断拓展业务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同行在我国的新建和扩张、上下游企业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由此必将引起人才竞争、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如果公司未来不能在薪酬福利、职业规划等方面持续提供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或激励机制,将可能造成公司无法获得业内优秀人才的加入,或现有关键岗位的人才流失,可能影响公司管理架构稳定性、产品研发进度以及销售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公司稳定发展。

  (3)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激励机制,从薪资待遇、文化生活、职业规划和人文关怀等多个层面留住人才。

  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支出较大,项目运营后折旧及摊销费用将大幅增加,若投资项目不能产生预期收益,上述成本费用的发生将对公司经营业绩构成较大压力,短期内公司盈利水平可能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且实际建成后,新增产能、实现的成果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都有可能与公司的预测产生差异。

  (1)公司将审慎对待募投项目的实施,并及时根据外部的环境变化安排好资金投入进度与建设节奏,积极推进产业化募投项目的进展,加快产品研发进程,拓展营销渠道,为募投项目实施后产能释放提供市场保障;

  (2)积极调整公司现有管理方式,以适应资产和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给公司带来的持续运营要求;

  公司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资产规模、业务规模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人员规模扩张,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趋于复杂,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公司未能根据业务规模的发展状况及时改进企业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以及人均产出,将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管理层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管理体制,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把握企业发展机遇。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jinnian金年会官网


本文由:金年会装饰装潢装修家装公司提供